(4)用於鐵路運輸管理
我國鐵路開發的基於GPS的計算機管理信息係統,可以通過GPS和計算機網絡實時收集全路列車、機車、車輛、集裝箱及所運貨物的動態信息,可實現列車、貨物追蹤管理。隻要知道貨車的車種、車型、車號,就可以立即從近10萬公裏的鐵路網上流動著的幾十萬輛貨車中找到該貨車;還能得知,這輛貨車現在在何處運行或停在何處以及所有的車載貨物發貨信息。鐵路部門運用這項技術可大大提高其路網及其運營的透明度,為貨主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
案例分析
連雲港港口信息化案例
連雲港港口位於太平洋西海岸、中國黃海之濱,與韓國、日本等國家主要港口相距在500海裏的近洋扇麵內,現為江蘇最大海港、蘇北和中西部最經濟便捷出海口、新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是我國沿海主樞紐港和能源外運的重要口岸之一,以腹地內集裝箱運輸為主並承擔亞歐大陸間國際集裝箱水陸聯運的重要中轉港口,集商貿、倉儲、保稅、信息等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大型沿海商港。
談到港口信息化建設的背景,連雲港港口集團通信信息工程公司總經理助理王興好說:“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國際化,信息技術逐漸成為了企業改進作業流程、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的強有力手段。我們港口在裝卸運輸快速發展的形勢下,也深切感受到了傳統的運作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港口發展的需要。”於是,“以信息化推動管理現代化,以信息化推進產業升級”自然而然地成為連雲港港口發展的一項重點工作。
連雲港港口信息化建設起步於1982年,以生產係統為重點不斷拓展計算機應用的範圍和深度,逐步構建了完整的、集成化的港口業務信息係統;以辦公自動化應用及網站信息發布為突破口來加快實現港口管理領域的信息化;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逐步推出若幹個應用係統,實現連雲港港口的信息化達到了全國沿海港口前列的水平。然而在這些成績的背後,同樣夾雜著很多得與失得故事,值得我們去深思和借鑒。
“港口的信息化建設也算是一波三折,我們起步比較早,雖然走的彎路比較少,但中間也一度走走停停。比如20世紀90年代末港口的效益不是特別好,我們在信息化建設方麵的資金投入也就力不從心。有的項目資金即使到位了,上了之後的效果又不是特別理想。”連雲港港口集團通信信息工程公司總經理助理王興好深有感觸地說。
“我覺得信息化每個項目最大的風險還是在應用上,第一是員工思想觀念轉變不過來,第二是員工IT技能跟不上,這是兩個非常大的瓶頸。”王助理說。比如當時自主開發的一套煤炭公司業務管理係統,這套覆蓋整個煤炭公司的係統包括堆場管理、計費管理等眾多模塊。但是這些係統上了之後使用的實際效果並不是太好,和預期要達到的效果相差很大。“分析主要原因,仍然是因為人員IT素質跟不上,思想觀念轉變不過來。這些因素在前期的評估中我們也考慮到了,但是估計不足。”王助理說。這種情況下,整個係統運行了一年之後就被迫中止使用。
“為了解決這些瓶頸我們也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比如向員工宣傳信息化的思想,加大員工信息化方麵的培訓力度,要求員工必須達到與其崗位相適應的計算機應用水平等等,也收到了明顯的效果。”王助理說。信息化建設中不可能每一個信息係統都會成功,關鍵是不成功之後應該痛定思痛、汲取教訓,找出失敗的原因,為以後的信息係統項目少走彎路保駕護航。
“我們進行信息化建設和改造的目標就是提高港口的作業效率,有的係統可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有的則是通過間接的方式產生經濟效益,但是其經濟效益總歸都是能看到。”王助理說。
“我們做的絕大部分信息係統在應用上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也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再比如給我印象最深的集裝箱碼頭業務管理係統、辦公自動化係統和港口的船舶調度係統等都是很成功的。”王助理顯得有點自豪。集裝箱碼頭業務管理係統是在1996年由港口集團自己開發的,中間經過不斷的完善和維護,一直使用到2004年才被新的管理係統替代,這套係統對集裝箱碼頭的業務管理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辦公自動化係統軟硬件投資120多萬元,一年就能節約成本40多萬元。
王助理著重強調了港口的船舶調度係統,船舶進港之前得先由船舶進港代理公司提出進港申請,在上這套管理係統之前,這種申請主要是通過傳真或者對方人員到港口辦理。“這種流程一是效率比較低,二是信息不準確。上了管理係統之後所有這方麵信息的處理都在網上受理,通過我們提供的表格由對方直接錄入信息,準確度非常高,時間也特別快。”王助理介紹說。另外,對方也可以從網上查詢到自己船隻在港的狀態,比如作業的完成度等。
“另外,為了方便口岸代理企業,我們還做了一些報檢係統。以前,有的企業或者貨主來港口看一次,來往的花銷最少也得兩三千元,一年下來的花費也是很大的。上了係統之後,有些業務不需要再到港口辦理,為企業和貨主節約了資金和時間。”王助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