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症狀: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
珍珍11歲了,上小學五年級,她雖然年齡不大,可妒忌心理挺強。當別的孩子受到老師、家長的表揚時,珍珍就會很不高興,她認為自己並不比受表揚的孩子差,甚至會敵對、仇視受表揚的孩子。
有一次,珍珍和好朋友一起玩拚圖遊戲,本來玩得好好的,但她看對方拚得又快又好,自己卻怎麼也拚不好,索性就把兩個人的拚圖全推了。
星期天,媽媽帶珍珍到朋友家玩。朋友有一個和珍珍差不多大的兒子,鋼琴彈得特別好,朋友讓兒子給客人們彈了一首曲子。彈完後,媽媽就誇獎了朋友的兒子幾句。沒有想到,珍珍沉下臉來,竟然不屑地說:“哼,有什麼了不起的,彈得再好也成不了郎朗。”珍珍的這句話讓媽媽感覺十分尷尬。
一天下午放學後,珍珍一直悶悶不樂地撅著嘴,媽媽問她怎麼了。珍珍委屈地說:“今天的美術課上,明明是我比林林先畫完的,可是老師正好走到他的旁邊,就表揚了他,說他是全班第一,還把他的畫展示給大家看。明明我比他畫得好,可老師非說他畫得好,老師這樣做很不公平,我討厭他……”珍珍說了許多老師和林林的壞話,並且鬧著再也不去學校上課了。
珍珍的妒忌心這麼重,一點都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這可怎麼辦呢?
專家藥方:教育孩子用自己的實際能力和別人相比
孩子妒忌,是對別人在相貌、才能、成績、名譽、人緣等方麵比自己強或比自己優越的孩子懷有的一種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感。孩子妒忌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不能容忍身邊的大人親近、疼愛別的孩子,否則就會故意做出幼稚的行為;當別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學習上有了進步時,認為自己不比他差,對別的孩子惡意諷刺、中傷等;對比自己穿得好,擁有更多的朋友卻又不和自己分享的夥伴進行排斥或孤立。
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有妒忌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偉大的事業,便盡量去低估他人的偉大,貶抑他人的偉大性,使之與他本人相齊。”由此看來,過度的妒忌會影響孩子正常的身心發展。因此,父母要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教育孩子用自己的實際能力和別人相比,鼓勵孩子發奮上進,養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改變孩子妒忌的性格,父母要把孩子的好勝心引到積極的方向,鼓勵孩子勤奮踏實地進步,用正當的方式獲取勝利,對孩子損人利己的行為要予以處罰;教育孩子以誠待人,心胸豁達,不斤斤計較;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自信,讓孩子知道自己也有優點和長處,也有值得驕傲的資本,這樣,孩子就能更容易接受別人在某方麵比自己強。
媽媽調教/養: 引導孩子把忌妒轉化為努力學習的動力
引導孩子把忌妒轉化為努力學習的動力
當孩子產生妒忌心理時,父母要注意引導孩子把忌妒轉化為努力學習的動力,讓孩子在趕、超中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增強他適應社會環境的能力。
龍龍和虎虎是是班裏的尖子生,在學習成績上一直“明爭暗鬥”。
連續三次考試,虎虎都蟬聯班級第一名。這讓龍龍感覺很不舒服,他憤憤不平地對媽媽說:“以他的能力根本不可能連續三次都考第一名,他肯定作弊了,或者老師偏向他,‘送’給他了一些分。他的爸爸不過就是個開三輪車賣菜的。”媽媽想:龍龍怎麼會這樣想自己的同學呢?於是,媽媽語重心長地告訴龍龍:“孩子,你不能這樣認為,人家能夠獲得好成績肯定經過了自己的努力學習。隻要你也下工夫刻苦學習,媽媽相信,下次你肯定能超過他的。”
聽媽媽這麼一說,龍龍不再一味妒忌虎虎了,他心裏憋著一股勁,更加努力地學習。果然,下次考試時,龍龍坐上了班級第一名的寶座。
告訴孩子妒忌的危害性
妒忌心強的孩子,總是對別人取得的成績予以挑剔,對別人的成功感到惱怒,甚至會貶低、打擊比自己出色的人,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也會阻礙孩子人際關係的發展。因此,父母想要幫助孩子克服妒忌的心理,可以告訴孩子妒忌的危害性。
11歲的秀新和鄰居女孩豔麗是同班同學,她們一起從小玩到大。每當媽媽誇獎豔麗既懂事又聰明時,秀新就會很不高興。
一天晚上,豔麗敲響了秀新家的門,說自己的複習試卷丟了,想借秀新的試卷複印。秀新一臉歉意地說:“我的試卷在學校呢,沒帶到家裏來。”睡覺前,媽媽幫秀新收拾東西時發現她居然有兩套複習試卷。媽媽一下子全明白了,她走進秀新的房間,有意無意地和秀新聊天起來。媽媽把妒忌的危害一條一條地講給秀新聽:妒忌、憎恨別人的人,自己在精神上也會備受折磨,長期處在緊張、焦慮的狀態當中,時間一長,還有可能會使腸胃功能失調。妒忌別人既不能使自己更優秀,也不能阻止別人進步,如果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情,反而會讓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妒忌會破壞人們之間的友誼,使別人敬而遠之,因為沒有人願意與一個妒忌心很強的人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