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媽媽說了那麼多妒忌的危害,秀新低著頭,一句話也不說。第二天,豔麗找秀新上學時,秀新拿出試卷向她道歉:“昨天是和你開玩笑的,沒影響你複習功課吧?”得知秀新的向豔麗表達了歉意,媽媽感覺很欣慰。
讓孩子學會為他人喝彩
生活中,經常見到這樣的孩子:自己取得了成績和進步時,就歡呼雀躍、神采飛揚;別人有了榮譽和成功時,卻往往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甚至冷嘲熱諷。因此,改變孩子的妒忌性格,父母要在日常生活引導孩子看到別人身上的優點,讓孩子學會正視、欣賞別人的優勢和長處,讓孩子學會為他人喝彩。
參加完學校舉行的運動會,小甸回到家就對媽媽說:“我這次真鬱悶啊。”媽媽問她為什麼。小甸回答:“這次的800米跑步比賽,我本來想拿第一名的,可是隻得了第二名。”媽媽問她第一名是誰。小甸說:“是我們班的君君,她以微弱的優勢,奪得了第一名。其實,她之所以得第一名,是因為她的最後一步不是跑的,而是跳的,這才比我領先了那麼一秒鍾。”媽媽看著小甸不服氣的神情,說:“這說明人家善於思考,可以邊跑邊想計策,智勇雙全,也是個聰明、優秀的孩子。”小甸卻找理由:“如果不是上午才跑了一千五百米,太累了,我肯定能得這個第一名的。老師也說我有充足的實力完全能夠戰勝她。”媽媽問她:“你有沒有向君君表示祝賀呀?”“沒有,沒想起來祝賀她。”媽媽說小甸:“你也太吝嗇了吧,君君得了第一名,你連句祝賀的話都沒有。虧了還是同學和好朋友呢。給君君打個電話祝賀一下她吧,這樣她會很高興的。”小甸想了一下,跑到客廳拿起了電話。
祝賀、鼓勵了君君,並和她一起談了發生在運動會上的趣事,小甸感覺和自己得到第一名同樣開心。通過這件事,小甸明白了,為別人鼓掌,也是在給自己加油。
讓孩子知道大人也會妒忌
改變孩子的妒忌性格,父母可以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以及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讓孩子知道大人也會妒忌,而且任何人都不可能得到和別人完全相同的待遇,以此來減少孩子的妒忌心理,讓他學會接受、麵對現實。
斯斯9歲了,上小學四年級,由於家裏還有一個姐姐,斯斯總認為爸爸媽媽不喜歡自己,他總埋怨爸爸媽媽偏心。
一天下午放學回到家,媽媽問姐姐:“今天怎麼樣?都學了哪些知識?”還沒等姐姐回答,斯斯就不滿地對媽媽說:“媽媽,你怎麼不先問我?”“媽媽問完姐姐再問你。”“媽媽,你不關心我。”說完,斯斯就一屁股坐到椅子上開始生悶氣。媽媽走過去,對他說:“媽媽怎麼會不關心你呢,你得清楚,媽媽已經花了很多時間陪你一起玩。”斯斯就撅著嘴說姐姐有許多玩具和圖書而自己沒有。媽媽笑了:“姐姐比你大,懂的知識比你多,當然要給她買更多的圖書了。”可是,斯斯不聽,扭頭走進了自己的房間,不再理媽媽。
吃過晚飯後,斯斯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媽媽坐到斯斯的旁邊,摟著他的肩膀,給他講自己小時候的故事:“你知道嗎?我小的時候,外公外婆從來不允許我在大街上玩。可是,鄰居家的哥哥卻可以在外麵打籃球打到深夜!你說這是不是很不公平!”斯斯聽完後,很為媽媽打抱不平。然後,媽媽接著對他說:“當你和爸爸或者爺爺在一起親親熱熱、有說有笑的時候,我也會妒忌。但是,媽媽不會因此而胡亂猜疑或者難過。”聽了媽媽的話,斯斯認真地想了想自己的所作所為。
從那以後,斯斯再也沒有埋怨過爸爸媽媽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