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金錢的第五定律(2)(3 / 3)

那個當地人回答:“昨天下葬的那個富人,雖然是一個酒鬼和色鬼,但卻是鎮子上最大的慈善家,他的性格隨和開朗,喜歡生活中的任何好東西。他向這個人買酒,向那個人買麵包,向另一個人買衣服……而且他出手大方,為我們帶來了不少好處。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每個人都想念他,哀悼他的原因。

“可今天去世的這個富人呢,他成天隻是吃麵包和蘿卜,沒有人能夠從他身上賺一分錢,相信我吧,沒有人會去想念他的。”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當財富無法給周圍的人帶來好處時,它就是失敗的。隻有真正懂得了金錢的作用,才能做金錢的主人,才能在付出時獲得回報,在物質和精神上都做富有者。

在兩河流域一直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

在巴比倫的某個地方有一個很大的農莊,地主是當地最慈善的農夫。每年收獲的季節,神使(巴比倫宗教中神的代言人)都會到他家訪問,而每次都會獲得他捐獻的財物。

這一年,因為遭受了瘟疫和蝗蟲的襲擊,農夫所有的農田和果園都遭到了破壞,所有的牲畜都死掉了。債主蜂擁而至,將他所有的財產都扣押了起來,隻剩下很小的一塊地,但農夫仍然泰然處之,沒有一點怨天尤人的意思。

神使在收獲的季節來到了農夫家,看到他家道中落,對他很是同情,無意讓他再捐獻。但農夫說:“我們時常會捐助教師建造學校,為窮人和老人捐款,如果不拿出錢來,實在是一種遺憾。”於是,他把剩下的那塊地又賣掉了一半,將錢交給神使。神使對此非常驚訝,並且感激不盡。

農夫的田地更少了,他更勤於耕作。在他耕種的土地時,耕牛突然滑倒了,他拉起耕牛,卻在牛蹄下發現了寶物。於是農夫把寶物賣掉,過上了比先前更富裕的生活。

第二年,神使又來到這裏,他以為農夫還和原來一樣貧窮,就不想去打擾他。可附近的人們告訴他:“農夫的家已經翻新了,而且變得更高大了!”

神使走進大房子,農夫高興地向他講述了去年發生的事情,並總結說:“隻要樂於行善,生活必定會倒過來,讓你收獲更多。”

雖然這個故事不知道已經流傳了幾千年,但是“好人有好報”的理念早已在現代深深紮根於每個人心中,不再單單存在於巴比倫的曆史長河中。回顧上個世紀,鑽石大亨萊維耶夫的事跡令人印象深刻。

現在的萊維耶夫有些靦腆,說話的時候輕聲細語。但在十多年前,他卻是第一個敢對全球鑽石業“龍頭老大”戴比爾斯說“不”的人。

萊維耶夫出生在一個烏茲別克斯坦的一個普通家庭,通過早年的努力,1977年他開辦了一家鑽石切割工廠,幾年後他就擁有了12家鑽石切割工廠,被譽為當地最傑出的鑽石出口商。

但萊維耶夫的出色業績引起了當時的鑽石業巨頭戴比爾斯公司的注意,雖然萊維耶夫有幸成為戴比爾斯的一級批發商,但卻要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原來所謂的一級批發商,是要飛到倫敦,去取戴比爾斯銷售人員為其事先準備好的原鑽盒子,盒子裏鑽石的好壞和價格高低都由戴比爾斯說了算。

對於這樣的恥辱,萊維耶夫說:“我不會削尖腦袋,隻為能有資格成為一個買主,除非能擁有終極的鑽礦,否則沒有什麼是保險的。”

萊維耶夫想要擺脫受製於人的境地,於是他趕到俄羅斯開展自己的事業。那時,萊維耶夫30歲。他的父親給他的建議是:“努力吧,俄羅斯商機無限,但你不要忘記隨時要幫助那裏的窮人,不要忘記多做慈善事業。”

此時的俄羅斯不乏品質極佳的頂級大鑽礦,萊維耶夫自動放棄了戴比爾斯一級批發商的地位,並在俄羅斯、安哥拉、納米比亞等鑽石產地迅速擴張,打造了屬於自己的“鑽石王國”。

在成功的同時,他謹記父親的教誨,在各地大興慈善事業。在上世紀90年代初普京還是聖彼得堡市副市長時,萊維耶夫出資修建了一所學校,由普京授權開辦,此後兩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

通過慈善活動,萊維耶夫和各國政要建立起了良好的關係。過去的12年來,萊爾耶夫在世界各地共創辦了70多所學校,此外他還對數百個慈善社團提供過資金支持。據說,他每年用於慈善事業的錢高達1500萬~3000萬美元。

管好自己才能賺錢

在巴比倫有一個農夫,生活過得很愜意。村子裏的人都誇獎他的聰明和能幹,甚至有人說,隻要他做生意,就肯定能發大財。

聽了這些話,農夫的心有些癢癢了,他決定去做生意。農夫的妻子是一個明白人,知道自己的丈夫根本不是做生意的料,就對自己的丈夫說:“你並不懂經商,別人的讚譽隻是對你農活的肯定,說你做生意能發大財隻不過是過譽而已,你卻把這些讚譽當了真。”但農夫主意已定,無論妻子怎麼勸說也不行。

妻子見勸他沒用,就對他說:“做生意是需要本錢的,你明天去把家裏的毛驢和山羊牽到集市上賣了吧。”妻子說完就回娘家了,她把這件事告訴了3個表弟,他們決定幫著她考查一下農夫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