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金錢的第五定律(2)(2 / 3)

事實上,許多的人的生活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和其他人攀比,他們看到別人開漂亮的跑車,享用數千元一頓的晚餐就覺得眼饞,忍不住也要去做,也好跟得上“朋友”的生活格調。但當他們開車或是享受時,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是需要通過透支才能做到這一點的。

看看你周圍的人,有多少人在縱容自己,他們隻是為了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這種用短暫的快樂換來長期痛苦的做法是一種悲劇。巴比倫人認為,人應該用長時間的富足,去換取沒有任何負罪感的、支付得起的享受。

當用則用,當省則省。花一塊錢,就要發揮一塊錢100%的功效。

現在有很多人都說錢很難賺,有越來越多的人為了生活必須節衣縮食,可是揮霍無度的人卻未減少,甚至有往上攀升的跡象。

很多大型百貨公司在節日慶典時,經常會出現一出手就刷卡百萬元的顧客,社會上也會傳出一些富有的藝人因為理財不當,入不敷出,從而宣布破產的消息。足見不能量力而行的消費最終帶來的隻會是惡果。

學會花錢,是致富的必要條件之一,錢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浪費的。一個人可以用錢買心愛的物品、買快樂的感覺、買舒適的享受,但無論你買什麼,有一個重要的原則應該去遵守:當用則用,當省則省。

知識和智慧等同於財富

阿卡德在很小的時候,他的母親這樣問過他:“如果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了,你的財產也被搶光了,你會帶著什麼東西逃跑呢?”

阿卡德第一開始回答道:“金錢。”

他的母親追問道:

“有一種東西,比你說的東西更重要,她沒有形狀,也沒有顏色和氣味,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阿卡德回答:“是空氣。”

阿卡德的母親又說道:

“空氣固然重要,當並不是稀有的,真正應該帶走的是‘知識’,知識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財富,隻要你活著,它就會永遠跟著你走,任何有知識的人都不會貧窮。”

緊接著,阿卡德的母親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艘大船出海遠行,船上的乘客除了一個是窮人以外,其他的全是有錢人。在船上閑著無聊,大家就相互炫耀自己的財富,他們爭論得麵紅耳赤。這時,一個有錢人開玩笑說:

“雖然我們無法判斷誰是最富有的,但我們知道誰是最窮的。”

其他人聽罷,看著那個窮人哈哈大笑。這時,窮人說:“其實,我是你們這群人中最富有的,不信你們走著瞧。”說完窮人就再也不發一言。

在半途中,船遇到了大風,隻好靠岸。誰知道他們一靠岸就遇到了強盜,他們的財物被洗劫一空,所有人都陷入了困境。

這時,窮人的智慧和學識很快就得到了岸上居民的賞識,他開始在當地開班授課。而那群有錢人處境特別落魄,無奈隻好前來尋求那位窮人的幫助,他們一見到曾經船上的那個窮人時第一句話就是:“還是您說得對,您確實是最富有的人。”

在巴比倫人心中,賺了錢並不等於成功,真正的成功是獲取財富的知識和智慧,這才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

在巴比倫,一個學者的地位遠遠高於富商,即便是首富阿卡德見到當地的學者,也要俯首請教。巴比倫人追求學識淵博,一個巴比倫的寶石商人,可能連腓尼基的特殊動物這類生僻的問題都能回答得一清二楚。

巴比倫人認為,獲取財富是要靠智慧的,而不是靠手。金幣有很多,遺憾的是有些人的口袋太小了。如果思維夠開闊的話,那麼錢袋也會隨之增大。學識的淵博不但能提高修養和風度,增加他們的信心,還能提高他們判斷力。因此,在當時,同樣進行投機、冒險、創新、壟斷,巴比倫人的成功率是最高的,最根本的原因也在於此。

在巴比倫人看來,賺錢是需要動腦筋的,隻有目光敏銳的人,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商機,從而把握更多的機會,賺取更多的金錢。

而巴比倫人都是學識淵博的,他們一起聚會或是共餐時,大多都非常健談,滔滔不絕,知識的淵博程度和涉獵的領域往往是讓人驚訝的。而在他們看來,這才是真正的巴比倫人。

幫助他人能增加自己的回報

在巴比倫城附近的一個小鎮上,有一個名聲極差的富人去世了。

全鎮的人都去為他哀悼,並為他舉行了盛大的殯葬活動。當他的棺材被放進墓穴時,周圍一片哭泣聲和歎息聲。據鎮子裏的長者回憶,就連當地的學者去世時,人們也沒有如此悲哀過。

正巧,第二天,鎮子上的另一個富人也去世了。這個富人的性格正好和前一天被埋葬的富人相反,他勤懇節儉,雖然很富有,但平時卻很簡樸。他一生對至上神的信仰甚是虔誠,每日都在家中研究學習各種法典。可是在他死後,除了他的家人,沒有人為他哀悼,他的葬禮非常冷清。

一個外出經商,正巧路過此地的人對這件事困惑不解,就問一個當地人:“您能給我解釋一下這個現象嗎?為什麼你們尊敬一個名聲極差的人,而忽略了一個真正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