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金錢的第三定律(5)(1 / 3)

假如你需要幫助你的朋友,你完全可以幫,但是絕不能把你朋友的負擔轉嫁到自己身上,從而變成了自己的負擔。最好不要把金錢隨意借給你的朋友,因為這樣的結果,往往會使你既可能丟掉了金錢,又可能喪失了朋友。可以借給他錢的3種人:擁有的財富超過其所借款項的人;擁有持續而穩定收入的人;有抵押品或可靠擔保的人。當然,他們都應該是自尊自重、值得信賴的人。絕不可借給他錢的3種人:陷入苦悶、麻煩不斷的人;欠缺知識、經驗和能力的人;債台高築無力償還的人。總之,所有那些放縱自己、不講信用的人都不能借錢給他。如果你擁有一筆不算少的錢財,請遵循下列兩條原則:第一是保證它們安全無恙;第二是盡量使它們增值。對金錢的借貸而言,有一條重要的格言,這條格言在任何情況下都同時適用於任何放款和借款的人:永遠謹慎一點,強過追悔莫及。

理財心理迷宮(五)

假設你準備買一套西裝,買什麼品牌、款式,預計要花多少錢都還沒想過。有一天,你經過一家A品牌西裝專賣店,注意到櫥窗上打出的一個廣告:A西裝全場4折,你知道該西裝質地優良,雖然貨號、顏色不算齊全,可遇到如此折扣可謂千載難逢,你走入店裏,你會怎麼做?(1)仔細挑選一套。(2)暫時不買,了解其他品牌的西裝。

實驗的結果是2/3的人與你一樣會購買一套,1/3的人表示要多走幾個店看看。假設你繼續向前走,又發現一家B品牌西裝專賣店櫥窗上也打出廣告,表示該西裝全場6折,你知道作為名牌,顏色、貨號齊全又打出6折折扣也確實非常劃算,你再次進入店裏,你會怎麼做?(1)買下B店西裝。(2)返回去買下A店西裝。(3)暫時不買,再了解其他的品牌。

實驗的結果是27%的人會買下A店西裝,27%的人會買下B店西裝,而46%的人會按兵不動。

理財心理分析:

明明是多了一項十分劃算的選擇,為什麼反而使人猶豫不決,讓更多的人決定暫時不買了呢?以心理經濟學角度分析,原因有三:一是麵臨的選擇越多,內心的衝突就越大,就越難以割舍。人都是先入為主的,以第一種產品作為比較的標準,就產生了認知喜好。可當麵臨第二種選擇時,如果它比第一種更具有明顯的優勢,兩者之間就產生了衝突,你就需要以專業知識來比較取舍:是放棄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一種產品,還是放棄具有極大誘惑的第二產品?你不具備專業知識,就會恐懼決策的失誤,於是就幹脆不作選擇。

二是個體往往會依據過去的經驗走“捷徑”,這些“捷徑”是由後天的學習經曆及過去的失誤形成的。它形成後就被儲存在大腦之中,像一盤被灌製好的錄音磁帶,當麵臨選擇時,錄音機的播放鍵就被按下,“哢嗒”一聲,“嘩……”相應的行為就發生了。麵臨兩種選擇時,你無法辨出優劣,就隻好逃避了。你不作決策,至少可以不必為是否會收益而擔憂,“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就是“捷徑”。

三是作出選擇的時間越寬裕,你感受到的壓力就越小,拖延選擇的可能性就越大。你的汽車輪胎突然爆裂,必須馬上去修補或更換,否則會耽誤一個重要的約會,於是你毫不猶豫地選擇最近的一家汽修廠。為什麼?因為你沒有作出選擇的時間。如果你要給汽車更換潤滑油或修理雨刷,你就有了充足的選擇時間,到曾經你十分滿意的汽修廠,你就會走“捷徑”。

一點建議:

改變你看待問題的角度。在作出決定之前,強迫自己想象是從零出發的,也就是借助自我對話,用你的意識消除先入為主的印跡,使自己以中性的角度看待問題。比如你可以在心裏問自己:如果我沒有到過A專賣店,會不會直接買下B店西裝呢?你買下以後又碰到了A店西裝,會不會感到後悔呢?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你的選擇就是正確的。

理財心理迷宮(六)

理財心理測試(五)的實驗還未結束:假設你再繼續往前走,又看到一家C品牌西裝專賣店,櫥窗上打出因貨號不全而打7折的廣告,你會怎麼做?(1)買下C品牌西裝。(2)返回去買下B品牌西裝。(3)返回去買下A品牌西裝。(4)暫時不買。

約60%的人都會選擇買下B品牌西裝,27%的人選擇A品牌西裝,另外13%的人選擇買下C品牌西裝。

理財心理分析:

為什麼大部分人會作出改變呢?因為多種選擇下個體會厭惡極端:無論7折的C品牌西裝,還是4折的A品牌西裝,兩者都處在選擇的兩極,一個最高,一個最低,你會認為越是選擇極端,選擇錯誤的幾率就越大,不是懼怕為多花了錢而懊惱,就是擔心節省了錢買到的卻是次品。厭惡極端的結果是選擇中庸,於是60%的人會選擇B品牌西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