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人喜歡放高利貸收取利息,這種傳統已經延續了上千年,他們如果自己有閑餘的資金,就會把這些錢放出去收取利息,而有人需要錢自然就可以去借貸了。所以,當人們沒有錢的時候,喜歡去借貸,來充實自己的資金或者暫借資金來渡過難關。向他人借貸資金是一種商業行為,這與向朋友借錢的行為是不一樣的。
塔卡德借給舒默500美元,明天就要到期了,但是舒默根本沒有錢可以還。塔卡德3天前就已經提醒舒默,還有兩天就該還錢了。“到明天塔卡德一定會來要錢的”,想到這裏,舒默坐臥不寧,煩躁地在房子裏走來走去。“你為什麼還不睡覺?”他的妻子問他。“我向塔卡德借了錢了,明天早上非還他不可”“你現在有錢了嗎?”“我連一個子也沒有呢!”
“那既然這樣,你就睡覺吧,著急的應該是塔卡德而不是你。”
舒默妻子的話代表了我們處理債務的一般態度,既然沒有錢就幹脆放心休息,反正著急也沒用。而事實上,塔卡德也確實沒有辦法,自己的朋友沒有錢,如果逼朋友還錢,那與朋友長久培養起來的感情就會因此而崩潰了。打官司更是浪費自己的錢財,對朋友的感情也更是致命的打擊。
還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
阿魯達向塞貢借了1200馬克,但是阿魯達一直沒有錢還,每當遇到塞貢,阿魯達都會溜掉,避而不見。可塞貢又束手無策,隻能唉聲歎氣。
這時,他的另一個朋友對他說“你不妨寫信給阿魯達,叫他盡快歸還1800馬克的債,瞧瞧他的反應。”
塞貢也十分需要這筆錢,不得已隻好采納了這個辦法,就給阿魯達去了一封信。
兩天後,阿魯達就回信了,信中說:“塞貢,我記得我隻借了你1200馬克,你怎麼說我欠了你1800馬克,隨信附上1200馬克,如果你要打官司的話,你準輸。”
如果朋友之間真的到了這個地步,就可以想到以後兩人的關係了。因此,阿卡德曾說過:“借錢,即是掏錢給自己買了個敵人。”
理財心理迷宮(一)
假設你花了150元,買了一張大型演唱會的門票,到了演出現場卻發現門票丟了,你會再花150元買票進場嗎?
同樣是一場大型演唱會,但你打算到了演出現場再買票。買票前卻發現掉了150元,不過你身上還有足夠的錢,你會不會買票進場呢?
理財心理分析:
測試結果是:大多數人在第一種情況下,可能掉頭而去,而遇到第二種情況卻舍得再掏腰包。其實,兩種情況下你都損失了150元,必須再花150元才能享受到精彩的表演。
大多數人覺得,第一種情況等於是買了2張票,花300元看一場表演,本來票價就嫌貴,花雙份的錢當然就無法接受了;而第二種情況,你覺得掉了150元錢與看表演沒有什麼關係,錢是錢,票是票,你感覺票價還是150元。
劃分心理賬目是人們普遍的理財心理。有時候,這種心理的影響是積極的,因為把收入分門別類,賦予其不同的價值,可以避免浪費,有效地儲蓄或投資。可人的自製力有限,比如你會精打細算地把每月3000元薪資細分為不同的賬目:1500元留作日常消費,1000元存起來準備為孩子買一架鋼琴,剩下的500元買點郵品收藏。這個時候的你是理性的。但是,假設你與同事一起逛商場,大家對你試穿的一件1000元錢的衣服讚不絕口,紛紛勸你買下來。於是,你毫不猶豫地買下了這件衣服。殊不知這不僅意味著你500元的郵品沒有了,還意味著你這個月隻剩下1000元的日常費用。這個時候的你就是情緒化的。為什麼你會動用那500元呢?因為在你看來,500元動用了無關緊要,下個月再說也可以。同樣是錢,由於你劃出了不同的賬目,賦予了不同的價值,你的理財行為就出現了偏差。
假設你除了3000元的薪資外,又有了一筆500元的額外收入,你是把這500元與3000元一樣看待,還是大手大腳地花掉這500元?一般人都會選擇後者,因為在他們看來,500元仿佛是意外之財,在你心中的價值就降低了。由此看來,你付出的精力越多,時間越長,就越會珍惜得到的回報;你不會珍惜那些付出精力少或時間短的回報,就像有些中了大獎的彩民,很快就把錢花完了,又回到以前的生活狀態。這也是劃分心理賬目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