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建議:
越是麵對突然而至的財富,越要進行冷處理。你可以先把那些意外之財單獨儲蓄起來,認真檢查一下已劃分好的賬目,看看有沒有透支的情況或者可以獲利的機會。假設有個賬目是專為孩子購買鋼琴而建立的,隻不過還差2000元,或者你持有的ABC公司的股票正蓄勢待發,股價上漲指日可待,你的意外之財就可以派上用場,不至於在不知不覺中浪費掉。另外,如果你把“意外之財”儲蓄3個月以上,情況就會發生變化。你不再視這部分錢為“意外之財”,因為它們儲蓄在那裏,就像你的小金庫或備用金,給予你隨心所欲支配這筆錢的機會,由此帶來的滿足感與日俱增,時間越長,你就越舍不得隨意花掉。於是,你對“意外之財”的認知也就徹底轉變了。這是以靜製動的方法。
理財心理迷宮(二)
假如你去一家商店買一盞燈,售價100元,後來你在隔5條街的另一家商店發現了同樣的燈,隻賣75元,你會到第二家商店去買嗎?
現在,假設你要買一套餐桌椅,你發現在一家商店的售價是1775元,同樣,在隔5條街的另一家商店,隻賣1750元,你會到第二家商店去買嗎?
理財心理分析:
很多人會穿過5條街去買燈,卻不太情願為了餐桌椅多跑同樣一段路,雖然兩者情況相同:為了省下25元錢,多走5條街。
為什麼同樣節省25元,卻出現了不同的結果呢?其實,這是劃分心理賬目的另一種表現。人們習慣於把小的開支藏在大的開支裏麵,以獲得一種心理慰藉。人都有為自己行為找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的習慣。1775元的餐桌椅與1750元的餐桌椅,其差額與商品本身的價格相差懸殊,人們就會對節省的25元不以為然。由此可見,相同的差額,其商品本身的價格越低,人們就越會注意到節省的效果,而商品本身的價格越高,就越會忽略。
如果你買了一張2000元的美容卡,別人又動員你買一套打折以後500元的化妝品使用,你也許會毫不猶豫地買單;而讓你直接購買500元的化妝品,你卻會猶豫不決。這是因為你用2000元與500元作了比較,認為2000元錢都花了,就不差500元了,你就把500元“藏”在了2000元裏,以解釋自己的消費行為。而直接消費500元錢就不同了,你會把500元錢與你的月收入或你的日常消費水平相比較,就會非常理性地作出判斷。小的開支藏在大的開支裏麵,也是一種情緒化的理財行為,因為大的開支必然會帶來大的期望,你買了5000元一台的電腦,就會買一個好一點的電腦桌與之匹配起來,你的期望就超過了你的理性。而如果你的電腦是一台幾百元的二手貨,通常不會為它匹配什麼電腦桌,隨便弄個桌子,湊合一下就行了。這就是說,開支越大,帶給人的期望或想象就越大,人們就越不可能理性地管理自己的財務。
一點建議:
在大筆采購或投資時(如買房子、車子或投資做生意),要把整筆交易折開,逐項加以檢討與分析,降低作出參考與選擇的標準。比如你近期準備追加投資20萬元以擴大生產規模,可以分解20萬元到每個投資細節,分解得越細、賬目劃分得越清晰,參考與選擇的標準就越低,就越不會浪費金錢。
你可能會這樣分解:投資設備9萬元,擴招員工及管理費用2萬元,租廠房及水電費7萬元,辦公設備等其他支出1萬元,還有1萬元作為備用金。可這樣的分解還不算太細致,你應該對每個細節再進行細分,分解得越具體就越節省。比如你籠統地以7萬元作為租廠房及水電費用,假設僅僅是租房一項就超支到6萬多元,那你就不得不挪用備用金。其他細節也出現了類似的狀況,怎麼辦?就隻好再追加投資,結果實際的投資額會遠遠超出20萬元。如果你把7萬元分解為租房5萬元,水電費用2萬元。在實際運作中,就會把5萬元而不是7萬元,更不是20萬元作為最終選擇的依據或底線,選擇的標準降低了就不會憑感覺作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