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袁世凱雖然已經掌握了大部分的軍政大權,但是畢竟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袁世凱再有本領,對於一些地方官員,很多時候他也隻能是鞭長莫及。
因此,袁世凱認為,自己當上正式總統之後,最急需解決的問題便是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強大政府,從而使得中國人在這樣的政府領導下團結一心,實現富國強兵的理想。
不得不說,袁世凱的這種想法其實還是很切合當時中國實際的。雖然說 仿照西方的內閣共和製,可以防止最高權力的過於集中而導致的獨裁政治, 但是一切的關鍵在於能否有利於中國恢複秩序和發展國力。
、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那種將權力分散的做法表麵上看來是符合民 主的,但其實依舊是某些政治派別爭權奪利的工具。更糟糕的是,長期紛爭 下去還有可能導致國家和民族的分裂。到那時,後悔也就晚了!
袁世凱也正是由於想到了這一點,再加上他自己本來就有的權力欲望, 最終做出了一個艱難的選擇:重新拾起中央集權的政治模式,放棄看似進步 的民主政治模式。
袁世凱的選擇,在當時無疑是孤注一擲的。他明白,自己的選擇就是向 日本、俄國以及德國學習,讓中國的政治既具有權威性,也能真正保障國家 和民族的安全和秩序。 袁世凱深刻地認識到,當時的中國什麼都缺,而最缺的就是國家和民族 的生存和秩序。在這個問題解決之前,其他的問題,比如所謂的民主,其實 都是次要的。 軍政大權集於一身 在經過這樣的思考之後,袁世凱拿定了主意,必須和代表民主的國會過 招了。不過,在這樣做之前,袁世凱還得利用國會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製定 和頒布一部中華民國的憲法。 大家知道,中華民國成立以後,隻有一部《臨時憲法》。現在既然袁世 凱當上了正式大總統,而且按照他和國會的約定,一旦選出正式大總統之後,就製定和通過正式的憲法。因此,袁世凱就組織了一個憲法起草委員會,專門負責這件事情。
沒過多久,根據《臨時約法》修改而成的《中華民國憲法草案》就完成了。然而,當袁世凱看完這個草案之後,簡直氣得直吹胡子。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在這個共有十一章一百一十三條的憲法草案之中,大多數條款都是限製總統權力,同時擴大國會權力的。除此之外,對於袁世凱很想要廢除的內閣製度,草案卻依舊堅持設立,甚至還增設了一個所謂的“國會委員會”,目的就是在國會閉會期間,對袁世凱的一些重要權力比如緊急命令權和財政處分權等予以限製。
這樣的一個草案,自然讓袁世凱十分惱火!他很快就找來了一些憲法專家,對草案進行了逐字逐句的研究,同時根據這些專家的修改意見向國會提出請求,希望能夠增強總統的權力。
對於袁世凱的請求,國會肯定是不會同意的。更為離奇的是,這一次國會居然就像沒有收到袁世凱的請求一樣,幹脆置之不理。
這一下,袁世凱被惹怒了!其他的不說,他好歹也是一個正式大總統,對於他的請求,國會怎麼都該給個說法吧!可是,這個倒黴的國會居然當他不存在,這確實讓袁世凱十分難堪!
惱羞成怒的袁世凱決定報複了!他立即致電地方軍政長官,請他們對這個憲法草案“表示明確的政治態度”。
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袁世凱就是在暗示這些官員們,草案是有問題的,你們必須提出不同意見。至於有什麼問題,你們自己看著辦,反正這草案讓我袁世凱很不爽!
明白“事理”的地方軍政大員們很快就向中央致電,要求修改草案。同時,他們還要求解散同盟會。
在取得了地方官員的“支持”之後,袁世凱於1913年11月4日發布了一個 總統令,宣布解散同盟會,收繳同盟會議員的證書和徽章。至於理由,則是 同盟會發動了分裂國家、反抗政府的“二次革命”。
袁世凱這一招可謂是一箭雙雕。由於在國會裏麵,同盟會議員占了438個 席位,因此收繳了同盟會議員的證書和徽章,實質上等於架空了整個國會。大家想一下,整個國會還不到九百人,去除了同盟會的四百多人,國會連一 半人數都達不到,那還不等於是名存實亡!
袁世凱的報複達到了既打擊同盟會或者國民黨,也取締國會的雙重效 果。到了1914年年初的時候,所謂的國會基本上就處於半死不活的狀態。於 是,袁世凱抓住時機,同國務總理熊希齡一起,宣布解散國會。就這樣,中 華民國的第一屆國會隻存在了九個月便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