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當民主遇上獨裁(4)(2 / 3)

到了這個時候,至少在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這個層麵,袁世凱已經沒有了 什麼真正的對手。他完全可以放開手腳,根據自己的意願去重組政府了。實 際上,袁世凱在解散國會的時候,表示要成立一個新的、類似於國會的權力 機構。這個機構就是著名的“政治會議”。

按照袁世凱的想法,政治會議主要由各省區、國務院和總統府三部分的 成員組成。具體的人員情況如下:各個省區各兩人,國務總理選派四個人, 各部部長選派一人,總統府選派十人。加在一起,政治會議的成員總共有69 人,可以說是一個最小的權力機構!

在成立政治會議的同時,袁世凱沒有忘記製定新的憲法。這一次,沒有 了國會的束縛,新憲法製定起來順暢多了。國會解散之後大概兩個多月之 後,1914年3月24日, 《中華民國約法》頒布了。

這個新憲法總共有十章六十八條,顯得十分簡明扼要。在內容上,沒有 了那麼多限製總統權力的條款。其主要的內容如下:

其一,采用總統製,大總統為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

其二,取消參議院、眾議院,立法以人民選舉之議員組織立法院行之;

其三,取消國務院,行政以大總統為首長,署國務卿一人讚助之;

其四,國民會議由大總統召集並解散之;

其五,憲法由大總統公布之。

從上麵的這些重要條款看得出來,新政府實際上已經將國家的立法、行政權力都集中到了袁世凱_人身上。這才是一個典型的中央集權的總統製國家!

在《中華民國約法》頒布之後,袁世凱很快就完成了中央政府的改組工作。實際上,這個時候的改組就是安排袁世凱自己的親信、得力助手以及好友上任的過程。這一點,我們從各項主要的改組方案上就可以看得出來。

首先,取消國務院,改設政事堂,設置國務卿一職。政事堂和國務卿主要協助總統行使職權,對總統負責。至於新政府的首位國務卿,則由袁世凱的老友徐世昌擔任。

政事堂之下設置各主要部門,各部的部長分別是外交部長孫寶琦、內務部長朱啟鈐、財政部長周自齊、陸軍部長段祺瑞、海軍部長劉冠雄、交通部長梁敦彥、司法部長章宗祥、政務部長湯化龍以及農商部長張謇。

其次,原來的總統府秘書廳被改成了內史廳,有著比秘書廳更大的權力。

再次,新憲法頒布之後,作為臨時性的議事機構,政治會議被參政院取代了。參政院很快就通過了新修改的《總統選舉法》,其中,規定總統的任期是十年,可以連任。至於總統的繼任人,則由現任總統推薦三個人。

最有意思的是,新的《總統選舉法》還規定,這三個人的名字會被現任總統寫在“嘉禾金簡”上,並“藏之金匱石室”。等到選舉時才取出來,交給選舉會進行選舉。

這樣的做法,聽起來十分類似於古代皇帝繼位時的情況。或許,這個時候的袁世凱已經在為帝製做準備了。

最後,成立“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袁世凱為陸海軍大元帥,統率全國陸海軍,具有最高的軍事指揮權。

《中華民國約法》的頒布,以及新政府的改組完成,標誌著袁世凱終於成為中華民國的最高統治者。這位舊式官僚最終還是擺脫了西方式民主的約束,按照他自己的政治統治模式,開始主宰著中華大地。

袁世凱的大權獨攬獲得了一部分人的支持與頌讚,但是同時還有一部分人一直在冷眼旁觀。他們清醒地意識到,此時的袁世凱已經越來越像一個專製的暴君。在他身上流露出來的已經不再是那種積極向上的開拓創新、勇於改革精神,而是一股十分陳腐的將死氣息!

因而,在袁世凱取得中華民國的最高權力,成為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大統帥之後,人們開始擔心起袁世凱未來的統治方略來。如果說這時候的中國確實需要袁世凱這樣一個極具才幹和魅力的權威政治家來保證國家、民族的安全和秩序,那麼一旦這個大統帥蛻變成了暴君,那也同樣是十分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