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得到國外政治勢力如此高的評價,加上獲得了軍事勝利,袁世凱那時 的心情自然是十分高興的!那股似乎與生俱來的豪邁氣息,又重新出現在了他的身上。
的確,前一段時間,由於糾纏在無休無止的口水戰之中,整天權衡、思考、焦慮,讓袁世凱失去了生龍活虎的精神麵貌。有的外國記者甚至都敏銳地發現那時的袁世凱十分疲倦和蒼老。
不過,這一切都隨著對南方革命黨人的勝利而消失得無影無蹤!他再一次獲得了自信和力量!在他看來,那些似乎很難對付的政敵其實也就是一些隻知道搞點暗殺、耍點陰謀、翻翻嘴皮子的政客,要說到真槍實彈地做事,比起他袁世凱來說,差得還很遠!
於是,在這次勝利之後,袁世凱乘勝追擊,對地方上的各種政治勢力進行了一番清理。他的意圖很簡單,就是要消滅那些敢於反對中央的政治勢力,以實現南北的統一。
有了之前的勝利,袁世凱的清理工作就做得十分順利了。他先是以不同理由解除了湖南都督譚延閶、浙江都督朱瑞、雲南都督蔡鍔以及廣西都督岑春煊的兵權。
然後,他又將自己的親信調往各主要省份擔任都督一職。比如,湯薌銘出任湖南都督、李純擔任了江西都督、倪嗣衝就任安徽都督、段芝貴就任湖北都督、馮國璋則坐鎮江蘇。至於東南麵的廣東,則由雲南的龍濟光出任都督。
在袁世凱的一番清理和調動之後,其他一些地方的軍閥們,比如山西的閻錫山和奉天的張作霖,便隻能對袁世凱俯首帖耳,不敢有所舉動了!
就這樣,到了1914年的時候,袁世凱差不多已經掌握了全國的絕大部分軍政大權,他的政治威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現在看來,無論從哪個角度講,“二次革命”都算得上是袁世凱生命之中的重要轉折點。這個轉折點的重要性,一點都不亞於當年的小站練兵!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在於,一方麵袁世凱通過在“二次革命”中的勝利,獲得了國內和國際的巨大政治威望,掌握了越來越大的政治權力,離他 實現國家統一的夢想也越來越近。
另一方麵,正是由於袁世凱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加上先前他對內閣民 主製一直以來的不滿,他逐漸不再認同西方的所謂民主、共和。
在他看來,這些洋玩意兒最終是不適合中國人的口味的。眼下中國急需解 決的政治、經濟問題那麼多,哪有時間搞什麼政治實驗?因此,當務之急就是 在中國重新樹立一個政治權威,以帶領中國人走入國富民強的正常軌道。
換句話說,就是不能再在中國搞什麼民主共和製了,而是應該建立一個 甚至比美國的總統製更加能體現權力集中的“總統製”。在這個製度之中, 總統是國家權力的核心,一切都要圍繞著這個總統轉,因為隻有這個總統才 有能力和魅力將中國人團結在一起,奮發圖強!
如此看來,在“二次革命”之後,袁世凱的思想又走回到了傳統和守舊 的思維。隻不過,這時的他還沒有暴露出當皇帝的野心。他隻是希望能通過 更加強有力的手腕,用政治強力將中國人凝聚在一起,不要再窩裏鬥,從而 集中精神發展經濟和軍事,最終達到擺脫民族危難、實現民族自強的目標!
事實上,不僅在“二次革命”之後,而且就是在這之前,袁世凱一直奉 行的就是一個在強力領導下的政府實行各項新政措施的治國方略。其實,這 種方略現在看來,在當時還是頗有成效的。
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之後,為了大力發展各種實業,以中央的名義頒 布了不少法律、法規和政策。比如, 《公司條例》、 《公司注冊暫行章程》 和《商人條列》等。這些法律、法規和政策極大地有利於民族工商業的發 展,以至於當時社會上興起了一股爭創實業的良好風氣。
不僅如此,袁世凱還製定了一個由政府出資的保息製度,目的是為了鼓 勵投資製造業和加工業。這個製度規定,凡是投資製造業和加工業的,從 投資的第一年開始,就可以從政府獲得四到六厘的股息。這些錢到了第六年 時,就會按照保息金的二十四分之一逐年發給投資者。
在這些鼓勵投資和經營的法律、政策引導下,從1912年到1915年,政府注冊的工業企業數量增加了將近十倍。假如算上那些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到政府注冊的企業,數量將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