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經理PE一本通9(2 / 3)

南海成長是我國真正意義上的有限合夥製PE投資基金,而同創偉業是中國第一批本土的專業創業投資機構,兩者的結合具有裏程碑的意義。

最初,在南海成長的合夥協議中約定,募集到的資金中至少60%將投資於入選“深圳成長路線圖計劃”的企業,其他40%資金沒有行業和地域限製。後來,合夥協議修改了這一約定,調整了方向,從而拓寬了其投資範圍。

美中不足的是,我國仍然缺少一部關於PE投資基金的統一法律或辦法,對諸如外資PE的準入、金融機構的準入,以及有限合夥製的PE投資基金的設立的具體操作等問題給予更明確的指導。另外,各種類型的PE投資基金麵臨著不同的稅收政策,這些都是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

4. 社會麵

大量PE通過IPO得到數十倍甚至數百倍的回報,產生了巨大的財富效應和示範效應。各種資本加上各路人馬,紛紛湧進PE行業,這使得PE投資基金從一個小眾投資領域變成了全民參與的行業。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很多自然人、非法人實體手中存有大量閑散資金,除了投資於股票、房地產外,缺乏更有效的投資渠道,這些數額不斷飆升的閑散資金也在尋找新的投資機會,社會投資者有著強烈的投資需求。

隨著政策的引導,新聞媒體的報道和關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PE、VC,了解了PE的運作、風險以及收益等方方麵麵。還有更多的人接受了這種相對高風險的投資方式,願意以更長的周期、更大的風險追逐更高的利益回報。

還有一股力量是來自各類機構投資者,如金融機構、保險公司、社保基金等,它們對PE的熱情已經被充分點燃,隻要政策支持,它們就可以成為一隻隨時奔赴前線的生力軍。

“小巨人”的新事業

2011年7月,“小巨人”姚明正式宣布退役。脫下戰袍,結束了輝煌的體育生涯後的他隨即開啟了自己全新的事業,開始進軍新的領域——PE。

事實上,“小巨人”涉足投資領域並非在退役之後。早在2005年,他就曾斥資數百萬美元投資一家正版音樂在線網站——巨鯨網。但可惜的是,這家網站後來麵臨嚴重虧損,上市未果。2007年,姚明還投資了合眾思壯公司,一家專注做衛星定位導航係統的科技公司。2010年該公司登陸中小板,姚明手中37.5萬股股票曾一度達到8000萬元的市值。按照規定,姚明所持股票在3年後才能解禁套現,目前股票價值已大幅縮水。

2011年,姚明參與了黃衫股權投資基金,該基金主要以體育產業為投資方向。同年,他接手重慶渝富弘遠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投資領域逐漸拓寬。

相信姚明以往的經驗和教訓都會成為他人生寶貴的財富,成為他新事業的奠基石。

國外不乏文化界名人投身PE成功的先例。中國的PE熱潮也帶動越來越多的文化界名人參與其中。在中國,名人效應不但使PE融資環節更具影響力,還可以使投資者在獲取項目上取得先機。然而大多文化界名人並不具備PE的專業知識,所以投資表現好壞參半,完全取決於運氣。

雖然PE成為一種迅速積累財富的手段,但要做一個成功的投資人,靠的不是運氣,而是一雙發現企業價值的“慧眼”。

5. 企業麵

無論是中小企業,還是大企業,都會麵臨融資的問題,隻是目的不同而已。

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首先是求生存,進而求發展。但它們大多處於成長期、資產規模有限。有的中小企業屬於高新技術行業,無形資產比例較高,可以用來抵押的資產有限,所以這些企業能從銀行獲得貸款的可能性也較小。談到上市,又過於遙遠,即使是在創業板出台後的今天,上市指標也不容易達到。即便符合上市條件,也要麵臨證監會發審委審核的漫長排隊,最終還會麵臨被否決的風險。

對大企業而言,它們在求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擴張,很容易麵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目前,我國的房地產處於“寒冬期”,迫切需要拓展自己的融資渠道。作為銀行貸款和上市之間的一種過渡性的融資方式,PE投資基金提供的資金支持,在資金的周期、資金結構和資金質量上,都遠勝於其他融資手段,性價比很高。

可見,無論是何種規模、類型的企業,都在呼喚著PE。

三、本土PE現狀麵麵觀

1. 人民幣基金的主導地位

在2006年之前,我國的PE行業還是以外資為主,本土PE也基本上是模仿國外的運營模式和投資理念。2006年,我國實現股權全流通引發牛市,使得本土PE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發展,外資PE占主導的紅火局麵也發生了扭轉。

政府部門也開始重視PE對企業發展和社會經濟的拉動作用,加強了對其的監管。2006年“10號文”的出台,限製了紅籌上市,阻礙了中國境內企業的海外間接上市之路,這也讓外資PE的退出越發艱難。至此,外資PE的風光黯然了許多,中國本土崛起的PE、VC們憑借政策的支持和自身優勢,開始躍躍欲試,欲與外資PE試比高。

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外資PE繼續熱衷於中國市場,但也放下原本趾高氣揚的姿態,越來越重視人民幣基金,並與本土投資機構頻頻牽手。凱雷、黑石、瑞銀等外資股權投資巨頭紛紛宣布設立規模不等的人民幣基金。

2009年,人民幣基金揚眉吐氣的時刻終於到來,新募基金數和募資額雙雙超過美元基金,首次主導市場。

2. 金融機構大舉進軍PE

各種信托公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目光一直未從PE領域完全離開過。近幾年,在政策的支持下,它們通過各種途徑,或以管理人身份,或以基金持有人身份紛紛尋求進軍PE領域的機會。

信托公司在資金信托計劃的框架下,進入PE市場,不但可以直接出售信托PE產品,還可以與PE展開各種局部合作。

國內券商也在開拓PE業務,利用自有資金設立子公司直接進行股權投資,形成“券商直投”。券商作為中介機構深度介入私募市場,取得了良好業績,如高盛投資西部礦業。

券商直投引來的爭議

券商直投,就是券商“突擊入股”直接投資於未上市的企業股權,通過企業上市而獲利。券商直投是短期的、暴利的、風險極低的。

2009年5月,金石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神州泰嶽,認購了其210萬股,從入股到上市的5個月時間裏,盈利高達1億多元,回報率最高時達到了17倍。這次精準的“暴利”直投業務,讓金石投資賺得盆滿缽滿。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神州泰嶽的保薦人和主承銷商均是中信證券,而金石投資就是中信證券旗下的直投部門。

從2007年“中金佳成”開閘試點,幾年的時間裏,券商直投獲得了空前高漲的發展,但“保薦+直投”的方式遭到了業界的口誅筆伐。一般情況下,主板市場市盈率一般在30倍,創業板發行的市盈率平均高達68倍,券商直投的市盈率也就在5~8倍,甚至更低。所以,業界將券商直投形容為“嗜血的資本”。

2009年,證監會出台的《證券公司直接投資業務試點指引》(以下簡稱《試點指引》)中規定,證券直接投資公司在自己保薦的項目上投資不得超過公司總股本的7% ,這一條規定主要是為了保證券商出具保薦報告的公正性。

2011年7月,證監會發布的《證券公司直接投資業務監管指引》(以下簡稱《監管指引》)中規定:“擔任擬上市企業的輔導機構、財務顧問、保薦機構或者主承銷商的,自簽訂有關協議或者實質開展相關業務之日起,公司的直投子公司、直投基金、產業基金及基金管理機構不得再對該擬上市企業進行投資。”

從證監會頒布的《試點指引》和《監管指引》可以看出,對券商投資的規範和監管更加嚴格了。《監管指引》正式叫停了“直投晚於保薦”的“保薦+直投”模式。但仍存在漏洞:“實質開展相關業務”這一時點並不明確;券商仍然可以通過互換直投項目來規避7%的比例要求;設有創新的 “保

薦+顧問”模式;等等。

保險公司在政策的支持下,也獲得了“開展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和創業投資企業的許可”。雖然保監會對保險進入PE領域的決策非常慎重,但在法律層麵上,保險公司直接進行股權投資已經沒有障礙。

銀行在PE方麵的投資是最難被突破的。但銀行也並不甘寂寞,雖然不能采用直接投資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跟進投資或提供投資顧問中介服務等方式與PE建立合作關係。

各大銀行試水PE領域

近些年,各大商業銀行相機而動,紛紛“試水”PE領域,從社保基金和商業保險基金那裏分一杯羹。

各大銀行參與PE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曲線直投,另一種是間接參與。

所謂曲線直投,是指商業銀行先在境外設立下屬直接投資機構,比如,中國銀行設立中銀國際、建設銀行設立建銀國際等,再由該境外下屬機構在境內設立分支機構,從而可以繞開我國《商業銀行法》的限製,最終投資於境內的非上市企業股權。

所謂間接參與,是指商業銀行與PE合作,除了幫助其募集資金以外,還將優質企業資源提供給PE,賺取不菲的中介費,並對PE投過的項目進行貸款,實現“投貸結合”。

在曲線直投中,商業銀行直接作為PE的LP,這種方式成本比較高、風險也較大;在間接參與中由銀行為PE推薦優質客戶,對PE或VC進行投資後,銀行再跟貸,這種方式比較靈活,成本也較低。

相對於保險資金,銀行資金並不是PE募集資金的最優選擇。不過銀行參與PE具備獨有的優勢,即具有眾多的優質客戶資源、信用管理經驗豐富等。

3. PE投資基金退出途徑趨於多樣化

2008年之前,我國PE投資基金的主要退出渠道是上市退出,退出案例中90%以上均為IPO退出。在上市地點的選擇上,以在海外上市和香港地區上市為主,其中,紅籌模式上市的企業約占總數的80%以上。“10號文”的出台,紅籌模式退出渠道受到了嚴重限製。

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海外各大股指持續走低,收窄了IPO的退出通道。同時,加上國內資本市場低迷、退出機製不暢,眾多國內PE投資基金無法順利減持退出。於是,PE投資基金開始尋求更多元化的退出通道。

創業板和新三板的不斷成熟發展,為PE投資基金的退出提供了更多選擇。借殼上市雖然不是新的退出渠道,在當下也是不錯的選擇。股權置換也成了一種新型的退出渠道。除此之外, 也可以在次級市場謀求退出,比如直接進行股權轉讓或者尋求並購。PE次級市場因其退出的靈活性正被越來越多的機構投資者所接受。

後金融危機時代,本土PE現狀

一、本土PE麵臨的種種問題

1. PE階段後置,Pre-IPO化嚴重

在目前的中國,“PE多VC少”是一個突出現象。很多LP拿著大把鈔票,抱著炒股的心態去做PE,而GP們為了回報LP的投資,也追逐一些短期見效的項目,導致PE投資的所有環節後置,整個產業鏈條都以上市為主,短期利益驅動比較明顯。眾多PE投資基金為了搭上企業上市前的最後一班車,“臨門補一腳”,不惜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資源來“搶奪最後勝利的果實”。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一、二級市場的發行市盈率過高,存在很大泡沫。另外,由於在我國企業上市采用審批製,使得上市公司的身份成為一種稀缺資源。

原本,PE投資基金應該寄希望於成長性良好的企業,然後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來為企業提供規範化的管理和服務,應該扮演一種“創業板看門人”的角色。但在目前中國這種Pre-IPO投資盛行,不禁令人擔憂:PE投資機構這樣追逐“熱錢”的快進快出,甚至為了搶奪Pre-IPO的企業出現“PE腐敗”,這是否會成為權力尋租的溫床?

2. 資本市場不健全

2006年,被認為是全球運作最成功的創業板市場的美國納斯達克市場進行了改革:首先,在原全國性市場中選拔出能達到相當規模或影響的企業,組成標準最高的“全球精選市場”;其次,將全國性市場上剩餘的公司組成“全球市場”;然後,將原先的小型資本市場改為“納斯達克資本市場”;最後,納斯達克還負責托管運行全美證券商協會監管的“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即OTCBB)。

可見,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改革後形成了四個層次。如圖所示:

圖2 美國納斯達克市場改革後的四個層次

與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相類似,在我國創業板推出之後,我國的證券市場也形成四個層次:

第一層為主板市場,主要麵向成熟的大中型企業;

第二層是中小企業板市場,主要麵向傳統產業中的中小企業以及具有一定規模和利潤的中小企業;

第三層是創業板市場,主要麵向具有高成長性的高科技企業和自主創新企業,采用低於主板和中小企業板的上市條件,結合更嚴格的監管手段和措施;

第四層是類似場外市場的代辦股權轉讓市場,主要向不符合上述三個層次資本市場的條件,但是存在股權轉讓需要的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官網數據顯示,截止到2012年9月7日的數據,前三個層次的上市公司數量分別為:主板共計1437家(滬、深兩市主板合計,其中滬市953家、深市484家)、中小板695家、創業板349家。這些統計數據表明,我國資本市場還不健全,存在“倒置”的現象。

具體如圖所示:

圖3 我國資本市場格局

我國資本市場的不健全還體現在“轉板”問題上。也就是說,如果創業板上市的企業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達到了中小板甚至主板的上市條件,那麼還不能夠直接“轉板”,需要先退出創業板,再申請在其他板塊掛牌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