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八 章
CHAPTER 8
本土PE投資基金的未來發展
PE投資基金的發展雖幾經波折,但其前景仍令人期盼。後金融時代的本土PE投資基金將何去何從,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國外PE的發展曆程
PE經過近10年的發展,成為僅次於銀行貸款和IPO的重要融資手段。在其發展曆程中,國外PE曆經了20世紀90年代的高峰期和21世紀初的低潮期後,重新又進入了上升期,雖然幾起幾落,但在世界範圍內,其前景依然令人期盼。尤其是近些年,PE在亞洲的表現非常活躍,說明它在亞洲進入了黃金時代。
一、國外PE的發展曆程
1976年,原華爾街著名的投資銀行貝爾斯登(Bear Steams)的三個投資銀行家Jerome Kohlberg、Henry Kravis、George Roberts合夥成立了KKR集團(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L.P.),專門從事並購業務,這就是最早的PE投資基金。
現代意義上的PE投資基金和VC投資基金均起源於美國。PE投資基金,被認為是一個真正的產業,則是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90年代則是PE投資基金發展的高峰期,也是VC投資基金發展的高峰期,對美國經濟和企業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2007年3月,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上市申請,並於6月21日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黑石集團的上市,標誌著PE投資基金從此改變了數10年的經營模式,以獲得股票市場的資金以及融資、收購平台,同時也為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2008年,由於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強烈影響,全球PE進入了有史以來最為艱難的時刻。當年全行業的交易數量降到了近5年來最低點。
雖然全球PE在2008年進入了一個發展低迷的階段,但是無法否認的是,國外PE投資基金以其規模龐大、投資領域寬、資金來源廣、參與機構多樣化等特點,逐漸成為僅次於銀行貸款和IPO的重要融資手段。
西方國家的PE投資基金在GDP中所占份額已達到4%~5% 。全球已有數千家PE投資公司,黑石、KKR、凱雷、貝恩、阿波羅、德州太平洋、高盛、美林等都是全球PE投資機構中的佼佼者。
二、外資PE在中國
1. 外資PE在中國的發展
外資PE,就是在境外成立,募集資金後,專門投資於境內企業的PE投資基金。它在中國的發展大致經過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初步試水階段(1991年—1995年)。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有外資PE,如黑石集團來中國探路,但當時中國的法律環境很不完善,導致大部分的外資PE未能順利進入中國。
1992年,國際數據集團(International Data Group,簡稱IDG)在美國的波士頓組建了太平洋中國基金,成了外資VC進入中國的第一梯隊。隨後,華登國際、中國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漢鼎亞太、美國國際集團等一批PE股權投資基金相繼進入中國進行投資。
第二階段:VC熱潮階段(1995年—2005年)。
1995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了《設立境外中國產業投資基金管理辦法》,鼓勵外資VC來華投資。該辦法的頒布開啟了外資VC投資中國的大門。自此,一大批風投機構趁著IT熱潮轉移到中國,並采用各種方式進入中國的投資領域。
在這個階段,除了專業VC機構外,一批大型金融機構、科技機構的直投部門也建立了專門針對中國的投資基金。
第三階段:狹義PE熱潮階段(2005年至今)。
2004年,TPG旗下的新橋資本入股深發展被視為是PE在中國的“破冰之旅”。
2005年,可以說是一個分水嶺,狹義上的PE大量進入中國,風頭蓋過VC。
在此之前,隻有華平、凱雷、新橋等幾家PE投資機構。2005年,凱雷一舉拿下太平洋保險和徐工機械,成為PE發展進入高潮的標誌性事件。直到現在,全球最大的四家PE基金——黑石、凱雷、KKR以及TPG,都設立了針對中國市場的投資基金。
2006年,國務院六部委聯合發布的“10號文”,使得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紅籌模式受到限製,外資PE “募集資金在外,上市退出在外”的兩頭在外的模式也受到了嚴重影響,同時也使得外資PE將企業上市的重心放在中國國內市場。這與此後的創業板開板,都為中國的資本市場帶來了利好消息。
2. 外資PE的類型
目前,中國的外資PE及其管理機構大體可以歸為以下幾個類型:
第一,獨立的股權投資基金。它是單獨成立並專門投資中國企業的投資機構。如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凱雷集團、3i集團等。
第二,中外合資或者中外合作基金模式。如德豐傑( Draper Fisher Jurvestson,DFJ)、AIG旗下的中國商業基金(China Retail Fund)、弘毅投資等。
第三,大型金融機構設立的直接投資部門。如軟銀賽富(Softbank Asia Infrastructure Fund,SAIF)就是脫胎於軟銀亞洲(Softbank Asia),還有摩根斯坦利(Morgan Stanley,俗稱大摩)、JP摩根(JP Morgan Partners, 俗稱小摩)、高盛亞洲(Goldman Sachs Asia)、軟銀中信資本(CITIC Capital)等。
這些通過內部轉型而分立的投資機構與純粹設立於境外的投資基金不同,它們往往不單具有外幣的投資功能,還具有人民幣的投資功能。
第四,大型企業設立的投資基金。如通用資本(GE Capital),它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 Company,GE)旗下專注於金融服務的企業,主要服務於集團的發展戰略和投資組合。
第五,外國政府的主權投資基金。它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府設立的官方投資基金,主要用於對外進行市場化投資,也稱為主權財富基金。目前,在中國設立辦事機構的外國政府主權財富基金包括淡馬錫控股公司(Temasek Holdings)、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overnment of Singapore Investment Coporation,GIC)等。其中,GIC被稱為“亞洲最大及最神秘的投資者”。它從1995年就開始進入中國,是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的發起股東之一。
中國本土PE的生存及發展
一、本土PE發展大事記
我國本土PE的發展大致經過了這樣幾個階段:
1. 起步階段(1986—1996年)
我國的PE也是從VC形式開始的。在這個階段,我國的投資主要是以政府力量為主導來推動發展的。
1985年9月,國務院批準成立了我國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中國新技術創業投資公司(簡稱中創),主要發起股東為國家科委(持股40%)、財政部(持股23%),成立時資金隻有約1000萬美元。
成立中創最初的目的是為了配合“火炬計劃”的實施。然而,中創的運營並不理想,其投資的主要項目——賽特集團,被中國人民銀行在1998年6月停業關閉。我國首次創業投資基金試驗宣告失敗。
2. 發展階段(1997—2000年)
在這一階段,我國的風險投資進入穩步發展階段。其間在上海、深圳和北京等地紛紛成立了對高新科技產業投資的公司。其中,在2000年,我國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民營創業投資機構——北京中關村科技風險投資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1999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建立我國風險投資機製的若幹意見》,該《意見》為我國的風險投資的發展機製指明了方向。此後,國外的VC機構在國內開始有所作為,搜狐、新浪、網易等互聯網紛紛獲得風投資金並在納斯達克上市。
3. 低穀階段(2000—2005年)
進入新世紀後,由於互聯網泡沫的破滅,使得我國剛剛發展起來的風險投資進入了低穀期,除了外在原因,風險投資相關配套製度的缺乏也是製約其發展的主要原因。
4. 快速發展階段(2005—2008年)
2005年11月,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聯合發布了《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該《暫行辦法》是我國第一部關於內資創業投資企業的法律規定,對積極推進PE發展進入新高潮起到了重要作用。隨後,還陸續推出了其他配套的政策和法規。
2006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提出,要“發展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業投資”。
2006年3月,我國在“十一五計劃”中提出要“發展創業投資”。
2007年3月,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允許PE采用有限合夥製形式,為PE投資基金采取有限合夥組織形式奠定了法律基礎。
2007年11月,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對PE實施稅收優惠。
自2007年開始,一股來自樓市和股市的民間資金進入PE行業,催生了其新一輪的繁盛。2007年—2008年,PE產業的市場規模比2004年翻了一番多,新募集基金數和募集金額均創曆史新高。
5. 重新調整,再迎高峰階段(2008年底至今)
2008年末,美國的次貸危機逐漸演變成全球性金融危機,極大地影響了全球PE的發展,其業績在當年第四季度大幅下滑。與此類似,我國的PE市場在2008年也經曆了前高後低的過程。雖然從整體上看在2008年仍保持逆市增長的態勢,但是整體上升趨勢放緩。
2009年3月31日,證監會頒布《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管理暫行辦法》,並自同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該暫行辦法意味著籌備十餘年之久的創業板正式開啟。創業板為我國PE投資基金提供了一個更為有利的平台。這將對明顯降溫的PE、VC產生加溫的作用。
雖然全球金融危機餘波未消,但我國PE卻迎來了一個投資小高潮,這主要受益於創業板的推出。還有關於“10號文”鬆動的利好傳聞,都使得中國PE在一輪輪政策浪潮的推動下,又恢複了熱情,氣勢隨之高漲。
我們有理由相信,PE投資基金必然在我國得到較快的發展,未來十年將會是我國PE發展投資業的黃金十年!
二、本土PE的生存環境
1. 經濟麵
當前,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還未完全消除,在這場危機中,我國經濟也受到了一定的衝擊。不過從長遠來說,出口企業麵臨的困難和問題,對中國原本良好的經濟基本麵是沒有改變的。因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存在可持續性,其長遠的發展潛力是巨大的,所以全球金融危機並未改變其基本趨勢。相對的,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還可能會加快中國企業的進一步成長。因此,看好中國的資本市場是非常正確的。
2. 政策麵
本土PE的發展,離不開各地政府的鼎力支持。
2007年1月,渤海產業基金作為中國第一隻產業投資基金獲準成立。在其示範效應下,各地政府紛紛設立本地區的產業投資基金,PE也得到各地政府的重視。
2008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出台《關於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幹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適時推出創業板,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和民間投資領域,落實和完善促進創業投資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
2009年10月,創業板正式開板,再度引發本土PE的投資熱情。
此外,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最近也都陸續出台了一係列關於支持PE和VC發展的政策。
3. 法律麵
我國關於PE投資機構相關的法律法規,一直是伴隨著它的不斷發展而持續完善的。到目前為止,可以說,我國關於PE投資機構的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已初步形成了基本的框架。
我國適用於PE投資機構的法律法規主要包括以《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為主形成的對PE投資機構的法規。另外,針對PE投資基金的三種組織形式,分別采用三個法律文件來進行規範,即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托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夥企業法》。針對PE的投資和退出,則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為主來進行規範。除了法律法規,還有很多適用的部門規章和地方法規等。
南海成長的成長
2007年6月26日,深圳市南海成長創業投資合夥企業(簡稱南海成長)成立。南海成長是我國2007年7月1日新修訂的《合夥企業法》生效以來國內第一家有限合夥製的PE投資基金。
南海成長的GP是同創偉業創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同創偉業),LP由投資者構成,其出資門檻為每一份200萬元人民幣。南海成長一期共募得資金約2.5億元人民幣。除了同創偉業注資3000萬元以外,其他資金都來自於企業實業家、房地產老板等民間人士。
2008年發行南海成長二期約1.2億元;2009年發行南海成長三期約5億元;2010年發行南海成長天津基金約10億元;2011年6月,南海成長五期基金募集結束,募集資金約25億元。
南海成長的成長,代表著我國本土有限合夥製PE投資基金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