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架V-8安裝了一台發動機,被北約稱為河馬-A。1962年8月2日,裝有2個發動機的V-8A(北約代號河馬-B)改進型進行了首飛,並成為後來量產的米-8的原型。1965年,喀山直升機公司開始批量生產米-8河馬-B直升機,這種直升機主要用於人員運輸。
緊隨其後,米-8的第一種軍用型M-8TV也於1968年進入蘇聯軍隊服役。米-8TV可裝載2個或4個16管57毫米火箭發射巢或是2000千克重的航空炸彈。
1973年,米裏設計局又設計成功米-8TV的改進型,北約稱為河馬-E,和米-8TV相比,河馬-E的火力更加強大,它可以裝在6個32管57毫米火箭發射巢,2000千克的航空炸彈和4枚9M17P(AT-4)反坦克導彈。在隨後的幾年裏,米裏設計局又以米-8TV為基礎,陸續推出了多種特殊用途的直升機,諸如電子偵察、通信偵察、電子幹擾和戰場指揮直升機。
米-24武裝直升機
米-24是蘇聯米裏設計局莫斯科直升機廠研製的武裝直升機,是蘇聯的第一種專用武裝直升機。於20世紀上個世紀60年代末開始研製,1969年首飛,1973年裝備部隊。約有1250架在獨聯體服役,並裝備包括阿富汗、越南、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古巴、印度等國家軍隊。
現有型別:米-24A,早期型別;米-24D,武裝型,用於空對空及空對地攻擊,座艙重裝甲,武器係統有USUP-24機炮,機頭裝12.7毫米機槍,KPS-53A光電瞄準具;米-24V,類似米-24D,改進翼尖發射巢及4個翼下掛架,最多可攜帶8枚AT-6“螺旋”無線電製導的反坦克導彈,翼下掛架可選裝AA-8“蚜蟲”空對空導彈,類似米-24,但機頭換裝雙管30毫米機炮;米-24R,每次可采集6個土壤樣本,以供NBC戰分析(原子戰、生物戰、化學戰);米-24K,在機艙裝更大照相機;米-24BMT,掃雷型;米-24生物勘查型,用於探索水麵上油汙染及季節性水位變化;米-25,米-24D的出口型;米-35,米-24V的非武裝出口型;米-35P,米-24P的出口型,米-35M,為滿足俄羅斯軍方最新機動性要求而升級,裝米-28直升機的旋翼、尾槳和傳動係統,減輕了重量,裝備新的電子設備。
米-24裝有2台卡裏莫夫TV3-117渦軸發動機,每台功率為1633千瓦。武器係統包括一挺遙控4管“卡特林”12.7毫米機槍,儲彈量1470發,4枚AT-2“蠅拍”式反坦克導彈,多種火箭、炸彈、布雷器,最多可裝1500千克常規炸彈,試裝AA-8“蚜蟲”、AA-11“射手”空空導彈。
米-24P空重820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112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12000千克。最大平飛速度335千米/小時,巡航速度270千米/小時,實用升限4500米,作戰半徑(最大軍用載荷)160千米,航程(標準內部燃油)500千米,最大續航時間4小時。
米-26直升機
米-26是蘇聯米裏設計局(現改名為米裏莫斯科直升機廠股份公司)研製的雙發多用途重型運輸直升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給的綽號為“光環”。這種直升機是繼米-6和米-10以後發展的重型運輸直升機,也是當今世界上最重的直升機。為開發西伯利亞及北方沼澤和凍土地帶,前蘇聯決定發展一種全天候重型運輸直升機。在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方案論證,目標是其裝載能力要達到以前生產直升機的1.5~2倍以上,正式研製工作大約持續了3年,原型機於1977年12月14日首次試飛。1981年6月,米-26的預生產型在34屆法國巴黎航空展覽會上首次公開展出,1982年開始研製軍用型,1983年米-26交付使用,1986年6月開始出口印度。總計製造了約300架。目前仍在生產。米-26已發展有米-26A、米-26T、米-26P及米-26M等多種型別。
米-26直升機具有極其明顯的軍事用途,這種直升機最大內載和外掛載荷為20噸,相當於美國洛克希德公司C-130“大力士”的載荷能力。米-26直升機主要用於沒有道路和其他地麵交通工具不能到達的邊遠地區,為石油鑽井、油田開發和水電站建築工地運送大型設備和人員。米-26往往需要遠離基地到完全沒有地勤和導航保障條件的地區獨立作業,因此,要求直升機必須具備全天候飛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