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軍事航空器的發展(8)(1 / 3)

現在E-2C的生產型是鷹眼2000,首架於2002年進入現役,包括一台改進型商用現貨任務計算機、一台新的操作員顯示器、升級過的製冷係統、改進型衛星通信和USG-3聯合接戰能力(CEC)係統。裝備有CEC的鷹眼2000和E-2C飛機於2002年在阿富汗首次部署。E-2C飛機已經完全勝任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打擊控製和加油控製行動的能力。海軍持續采購鷹眼從2000年一直到了2007年。

同時,海軍於2002年開始部署一種新版本E-2D先進鷹眼飛機。主要是進行了重要的雷達和航空電子設備的升級。E-2D飛機希望能夠在2011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E-2D飛機的核心是ADS-18電子掃描陣列雷達。

E-2D將進行多項改進和升級,包括座艙內戰術顯示器、一個改進的機身、新的發動機驅動發電機和新的發動機傳動箱。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在2007新年開始進行2架E-2D發展飛機的測試,並於2008年開始生產試驗性飛機,於2009年開始小批量生產,2010年形成初始作戰能力。

E-2C是E-2係列的第三種型別(前兩種分別是E-2A和E-2B)。E-2的主要任務是艦隊防空預警和空中導引指揮,自1977年換裝新型雷達以來,E-2C也可在陸地上空執行預警和指揮任務。由於其獨特的戰術技術性能,顯赫的戰績以及適中的價格,它成為預警機中最為暢銷的一種機型。E-2C由載機和監視雷達、數據處理、數據顯示與控製、敵我識別、通信、導航和無源探測7個電子係統組成。以色列曾經在1982年的中東戰爭中應用E-2C預警機和其他電子武器係統成功地進行了電子戰,取得了良好的作戰效果。

為適應未來戰爭的需要,美國海軍正在實施E-2C預警機改進計劃。通過改進後,E-2C將一直可使用到2015年,甚至可延續使用到2030年。

E-3預警機

E-3是波音公司根據美國空軍“空中警戒和控製係統”計劃研製的全天候遠程空中預警和指揮飛機,有下視能力,能在各種地形上空執行空中預警任務。

從1963年提出要求,經過幾年研製,1975年以波音707客機為基礎改製的原型機首次試飛,1977年第一架生產型交付使用。

E-3的主要機載設備有雷達、敵我識別、數據處理、通信、導航與導引、數據顯示與控製6個分係統。雷達為威斯汀豪斯公司研製的AN/APY-1型S波段脈衝多普勒雷達,平板隙縫式天線裝在轉速6轉/分的天線罩內。天線罩直徑9.1米、厚度1.8米、重6.8噸,裝在後機身上4.27米的地方。天線可根據不同作戰條件把360毅方位圓分成32個扇形區,選用不同的工作模態和抗幹擾措施。敵我識別器是以AN/APX-130詢問機為基礎的高方向性詢問接收式敵我識別係統,其天線在雷達天線的背麵。

通信係統裝有14種高頻、甚高頻、超高頻設備,在第三批飛機上裝有三軍通用的分時數字傳輸係統。導航係統裝兩套“輪盤木馬”鬱慣導係統,ANR-99奧米加導航儀,ANP-200多普勒導航儀,數據顯示與控製係統為9台多用途數據顯示與控製台,用以顯示目標與背景信息,在顯示器的下方用表格顯示目標的各種數據。顯示器還以放大32倍的倍率指揮多機作戰。數據處理係統的核心為IBM公司的CC-1中央計算機,具有存儲量大運算速度快(每秒運算74萬次)、故障自檢和多重處理能力,最多能同時搜索、發現600個目標,並對其中200個目標進行識別和跟蹤。

E-3預警機上通常有17名工作人員,其中駕駛員4名、係統操縱人員13名。E-3能執行與地麵攔截控製中心相同的任務,實際上也是一個空中指揮所。

它可直接向己方執行任務的戰鬥機發送目標的方位和高度等數據,並實施正確的引導,使己方占據有利位置。E-3在離基地1850千米處執行警戒任務的留空時間為8小時。當飛行高度為12200米時,警戒範圍為445千米。如等高中加油一次,留空時間可延長到14小時。

直升機

直升機主要由機體和升力(含旋翼和尾槳)、動力、傳動三大係統以及機載飛行設備等組成。旋翼一般由渦輪軸發動機或活塞式發動機通過由傳動軸及減速器等組成的機械傳動係統來驅動,也可由槳尖噴氣產生的反作用力來驅動。目前實際應用的是機械驅動式的單旋翼直升機及雙旋翼直升機,其中又以單旋翼直升機數量最多。

直升機的最大速度可達300千米/小時以上,俯衝極限速度近400千米/小時,使用升限可達6000米(世界紀錄為12450米),一般航程可達600~800千米。攜帶機內、外副油箱轉場航程可達2000千米以上。根據不同的需要直升機有不同的起飛重量。當前世界上投入使用的重型直升機最大的是俄羅斯的米-26(最大起飛重量達56噸,有效載荷20噸)。

直升機的突出特點是可以做低空(離地麵數米)、低速(從懸停開始)和機頭方向不變的機動飛行,特別是可在小麵積場地垂直起降。由於這些特點使其具有廣闊的用途及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