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9的旋翼係統由4片複合材料槳葉,星形柔性旋翼槳轂組成,其尾槳為涵道風扇尾槳,由一個槳轂和13片模鍛的輕合金槳葉組成。直-9的另一大特點是尾梁兩側裝有平尾,平尾兩端各有一塊垂直端板,可以改變飛機的飛行性能。直-9的起落架為可收放的前三點雙腔油-氣減震輪式起落架,動力裝置為2台特博梅卡公司的“阿赫耶”1C渦軸發動機,單台功率為522千瓦。直-9用途十分廣泛,可用於人員運輸、近海支援、海上救護、巡邏、空中攝影、魚群觀測、護林防火並可作為艦載機使用。
此外,直-9還可改裝成反坦克型、海上搜索與救護型、反潛型、偵察校正型及通信型等。
從1988年起,我國開始實施直-9國產化。1992年1月16日,首架國產直-9型(直-9A-100)飛上了藍天,隨後順利完成了各項試飛科目。在1992年底的直-9國產化整機技術鑒定會上,鑒定結果表明直-9的國產化率已經達到了72%,可投入批生產。直-9目前的型別有以下三種:直-9,最初的專利生產型,至1990年底協定的50架已全部生產完畢;直-9A,繼直-9後繼續生產的型別,相當於SA-365N1;直-9A-100,國產直-9型,也是目前的生產型。
直-11直升機
直-11是由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與昌河飛機工業公司共同研製生產的輕型多用途軍民兩用型直升機,是我國直升機行業從專利生產、測繪仿製走向自行設計的第一個機種。1989年批準立項,1992年開始全麵研製,1994年12月串裝首飛,1997年起開始陸續交付使用。如今已建立了外場信息管理係統及良好的售後服務體係。
直-11的總體布局為單旋翼尾槳式布局。旋翼為3片柔性複合材料槳葉,尾槳為2片槳葉,其起落架為帶阻尼器的滑橇式固定起落架。
直-11的動力裝置為一台渦軸8A(WZ8A)改型發動機,起飛功率510千瓦,最大連續功率450千瓦,巡航功率350千瓦。
直-11的尺寸數據:旋翼直徑10.69米,尾槳直徑1.86米,機身長11.24米,機全長13.01米,機高3.14米。重量及載荷數據:空重1253千克,最大起飛重量220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2000千克。性能數據:最大平飛速度278千米/小時,巡航速度292千米/小時,航程600千米,續航時間3.7小時。
米-4直升機
米-4是蘇聯米裏直升機實驗設計局(現改稱米裏莫斯科直升機製造廠)設計的單旋翼帶尾槳多用途直升機。米-4於1951年開始設計,1952年8月試飛,1953年投產,1969年停產,共約生產3500架。
按照使用途徑,米-4直升機有三種不同的類型。
米-4基本軍用型
可載14名士兵或1600千克貨物,如吉普車或76毫米反坦克炮等。該型在機身下麵有領航員吊艙。
機身後部有兩扇蛤殼式貨艙門。米-4近距支援型在吊艙前方裝有機炮和空地火箭。米-4反潛型在機頭下裝有搜索雷達,機身後部裝有拖曳式磁異探測器。機身兩側,主起落架前裝有照明彈,標誌彈或聲呐浮標。米-4電子對抗型的座艙前後兩側裝有許多通信幹擾天線。
米-4N旅客型
座艙可容納8~11名旅客和100千克行李。艙內有通風、加溫、隔音設備。
客艙門位於機身左側後部。座艙後部有廁所、存衣室和行李艙。米-4N采用方形舷窗,而米-4其他型則采用圓形舷窗。機身下部設有吊艙,機輪帶有整流罩。米-4N用於傷病員救護時,座艙內可載8副擔架和1名醫務人員。
米-4C農用型:
座艙內裝有可容納1000千克藥粉或1600升藥液的化學容器。機身廠部有噴灑農藥的裝置。噴灑範圍:在前飛速度為60千米/小時時,寬度為48~80米,噴灑速度為18升/秒(藥液)或20千克/秒(藥粉)。
米-8直升機
米-8直升機是由蘇聯米裏設計局研製的一款直升機,它又被稱為米-8河馬戰術運輸直升機,是該設計局最成功的設計產品,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生產數量最多的直升機。自從20世紀60年代研製成功後,米-8河馬直升機已經被出口到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這種型號的直升機不止在蘇聯、東歐國家和親蘇的第三世界國家服役,而且也被一些西方國家大量購買。米-8的優點是:壽命長、堅固耐牢、能夠承擔各種軍用和民用飛行任務。截止到2003年年底,米-8已經在70個國家的空軍和陸軍中服役,產量超過了12300架。目前,還在執行飛行任務的河馬直升機數量在3650架左右,其中俄羅斯裝備了1950架,其他國家裝備了1700餘架。
米-8的原型機於1961年6月24日首飛,當時米裏設計局稱其為V-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