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2M由圖波列夫設計局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研製,1969年向外界透露,隨後開始飛行試驗。1970年7月,美國衛星在喀山地區發現了該原型機。圖-22M共製造了12架預生產型用於各種試驗,生產型於1974年左右開始交付。發動機采用兩台NK-25渦扇發動機,單台最大加力推力245.2千牛。機上設備包括具有對地、對海下視能力的搜索雷達、轟炸導航雷達、SRZO-2敵我識別係統及儀表著陸係統。
圖-22M外形最大的特色無疑是其變後掠翼設計。低單翼外段的後掠角可在20毅~55毅內變化,垂尾前方有長長的脊麵。機尾有一個雷達控製自衛炮塔,裝一門23毫米雙管炮。機腹彈艙中可掛12噸常規炸彈或半埋式攜帶一枚AS-4“廚房”空對地導彈,或在翼下外掛2枚AS-4或AS-6“王魚”空對地導彈,也可在進氣道下方掛架上掛12顆500千克炸彈。可作貼地飛行突防,是自動化程度很高的先進機種。
“逆火”轟炸機經不斷改進,先後發展了A、B、C三種型別,對應的俄羅斯型號是圖-22M、M-2、M-3。
圖-22M為基型,從目前保存在莫尼諾蘇聯空軍博物館的樣機來看,機頭仍有空中加油傳感器,可見當初研製圖-22M時就考慮至空中加油的技術要求。每側翼根有一個很大的主起落架收容艙,影響了航程的延長。據介紹圖-22M的航程受到限製,僅裝備了一個中隊。
大量裝備蘇聯空海軍部隊的是圖-22M2,該型別飛機有了進一步的改進,翼展加大,翼下起落架整流罩減小,性能有所提高,隻因為受“限製戰略武器會談”的影響,拆除了空中加油設備,應當注意的是拆除不等於放棄。最近據一位曾在圖-22M轟炸機基地服役過的士兵說,所有圖-22M飛機基地都備有空中加油探管,如果需要可在1小時內將其安裝上去。B型的機腹可半埋式攜帶一枚射程460千米的AS-4空對地導彈,尾炮塔裝有雷達瞄準的一門GSH-2323毫米雙管機炮。
圖-95轟炸機
Tu-95轟炸機被北約組織取代號為“熊”,由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研製。它是目前全世界唯一仍服役中的大型四渦輪螺旋槳發動機的遠程戰略轟炸機、空射導彈發射平台、海上偵察機以及軍用客機。Tu-95在冷戰期間大量服役於蘇聯空軍和蘇聯海軍航空隊。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從蘇聯空軍開始到現在的俄羅斯空軍,機種機型已經更換了不少,唯有轟炸機仍使用Tu-95沒有改變;它的“長壽”原因:因為它的體積與滯空能力形成多種不同的功能性。以轟炸機的角度而言,Tu-95就像是美國空軍的B-52轟炸機;稍微修改便又可做不同功能用途,而不像B-52轟炸機的用途有單一化的情形,可以作為運輸機、轟炸機、偵察機,甚至是軍用客機。不過Tu-95原本的用途就是作為戰略上核武器投擲的平台,之後再衍生出成為其他功能與用途的載具。
偵察機
偵察機是專門用於從空中獲取情報的軍用飛機,現代空中主要偵察工具之一。按執行任務可分為戰略偵察機和戰術偵察機。戰略偵察機一般具有航程遠和高空、高速飛行性能,用以獲取戰略情報,多是專門設計的。戰術偵察機具有低空、高速飛行性能,用以獲取戰役戰術情報,通常用殲擊機改裝而成。
偵察機的發展
飛機在軍事上的最初應用是進行偵察。1910年6月9日,法國陸軍的瑪爾科奈大尉和弗坎中尉駕駛著一架亨利·法爾曼雙翼機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試驗性的偵察飛行。這架飛機本是單座飛機,由弗坎中尉鑽到駕駛座和發動機之間,手拿照相機對地麵的道路、鐵路、城鎮和農田進行了拍照。可以說從這一天起,最早的偵察機誕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偵察飛行發生在1910年10月爆發的意大利-土耳其戰爭中。10月23日,意大利皮亞查上尉駕駛一架法國製造的布萊裏奧X1型飛機從利比亞的黎波裏基地起飛,對土耳其軍隊的陣地進行了肉眼和照相偵察。此後,意軍又進行多次偵察飛行,並根據結果編繪了照片地圖冊。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歐洲各交戰國都很重視偵察機的應用。在大戰的初期,德軍進攻處於優勢,直插巴黎。1914年9月3日,法軍的一架偵察機發現德軍的右翼缺少掩護,於是法國根據飛行偵察的情報,趁機反擊,發動了意義重大的馬恩河戰役,終於遏止了德軍的攻勢,扭轉了戰局。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偵察機應用得更廣泛,出現了可進行垂直照相及傾斜照相的高空航空照相機和雷達偵察設備,大戰末期還出現了電子偵察機。
20世紀50年代,偵察機的飛行性能顯著提高,飛行速度超過音速,機載偵察設備也有很大改進。
拍攝目標後幾十秒鍾就能印出照片,並可用無線電傳真傳送到地麵。還出現了一些專門研製的偵察機,如美國的U-2偵察機。20世紀60年代研製出3倍音速的戰略偵察機,如美國的SR-71偵察機,其最大飛行速度超過M3.0,實用升限達25千米左右,照相偵察1小時的拍攝範圍可達15萬平方千米。20世紀80年代初,有的國家就開始著手研製飛行速度為M5.0左右、升限超過3萬米的高空高速偵察機。無人駕駛偵察機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