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2於1955年試飛,1956年開始裝備部隊,主要類別A、B、C、D、R、S型。乘員1人,裝備J75-P-13B渦噴式發動機,1伊7714千克推力。翼展31.39米,機長19.13,機高4.88米,最大時速692千米,巡航速度692千米/小時。爬升率25.5米/秒,實用升限21000米,最大起飛重量18597千克,作戰半徑2800千米,最大航程8000千米。繼航時間為12小時。能夠攜帶各類傳感器和照相設備,對偵察區域實施連續不斷的高空全天候區域監視。
預警機
預警機是裝有遠程預警雷達、能用於監視和警報敵方飛機或導彈活動的飛機,有“千裏眼”之稱。新型預警機除監視、警報功能外,還具備地麵指揮所的職能,形成“空中預警和指揮係統”。
預警機的發展史
預警機最早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當時美國海軍將警戒雷達裝到飛機上,用於提前發現躲在艦艇雷達盲區內低空飛行接近艦隊的敵機。這種空中預警係統最大的價值在於它具有探測到地麵雷達不能達到的隱藏在地平線下麵目標的俯視能力,由於地球是球體,地麵雷達對7萬米以外的目標,因位於水平線之下而捕捉不到,而空中預警係統在約1萬米高空飛行,能同時捕捉半徑460千米範圍內貼近海麵或地麵飛行的飛機、導彈以及海上艦艇等多種目標。空中預警機就像老鷹一樣,有一雙能從高空瞄準獵物的銳利的眼睛。
早期的預警機采用普通脈衝雷達,下視能力很差,一般隻能用於雜波強度比較弱的海上,擔負有限的警戒任務,也就是隻能警戒不能指揮。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西方裝備的TBM-3W、AD-3W、WV-2、EC-121C和“塘鵝”等均屬此類。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電子技術、微波技術的迅速發展,預警機雷達多采用以機載動目標顯示或脈衝多普勒體製,具有良好的下視能力,加上數據處理能力和導航、通信技術的進步,預警機的功能由單純警戒發展到可同時對多機目標實施指揮引導,於是發展成為高度機動的空中警戒和指揮係統。美國E-3A是這類高級預警機的典型代表。
預警機在戰場上的運用在現代的軍事活動中,預警機的運用非常廣泛,而且取得了驕人的戰績。
1982年發生在敘利亞和以色列之間的貝卡穀地空戰中,以色列空軍之所以能取得79頤1的輝煌戰果,E-2預警機功不可沒。1982年6月9日開戰之前,以軍首先在地中海的安全空域9000米高空部署了兩架E-2C“鷹眼”預警機,居高臨下監視敘利亞導彈發射場和空軍基地的行蹤。隻要敘軍飛機一起飛,就被E-2雷達發現,依靠其電子設備及時把敘利亞機型、航速、航向、高度等數據,連續不斷地傳送給以軍戰鬥機。E-2C預警機中3部由操縱員控製的顯示台的熒光屏上,顯示著100多架參戰飛機的飛行航跡數據,把雙方飛機清清楚楚地區別開來,向以軍及時提供“製定威脅”和15個最佳截擊建議方案,確定攻擊來襲目標的先後順序,使以色列飛機“眼明手快”,迅速占領有利位置,采取適當機動,從而能大量擊落敘利亞飛機。而敘利亞飛機由於沒有預警機通風報信和指揮,猶如瞎子跟明眼人打架,隻能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以致造成空戰79頤1的懸殊結局。
1991年海灣戰爭是一次以空襲為主要作戰方式的戰爭。多國部隊共出動11萬多架次飛機,平均每天2600多架次,最多的一天達3500架次。如此大密度的飛行活動,多國部隊靠34架預警機,組織十分嚴密,指揮得心應手,基本上沒有發生差錯。在為數不多的空戰中,多國部隊擊落伊拉克44架飛機,而自己沒有一架被對方擊落,這其中預警機功不可沒。
E-2“鷹眼”預警機
E-2綽號“鷹眼”,於1956年開始設計,1960年10月21日,首次試飛,1964年1月正式交付美國海軍使用。
E-2的布局十分獨特,其尾部有四個垂直安定麵,機翼和垂直安定麵前緣都有充氣式防冰罩。為了方便艦上停放,其機翼可以折疊。飛機背部的大圓盤是旋轉雷達天線罩,可探測範圍達到480千米,能自動和連續跟蹤250個空中目標並能導引飛機或導彈對其中30個目標進行截擊。
E-2“鷹眼”艦載預警機服役已超過了40年。現在的E-2C飛機擁有世界領先的空中指揮控製能力。“鷹眼”預警機能夠同時進行對空中和對水麵的監視,打擊和攔截控製,戰鬥管理以及搜索和營救。
首架生產型的E-2C,於1973年交付使用,裝備了APS-145雷達,能夠同時跟蹤超過2000個目標,並能控製攔截20個空中目標。美國海軍現在使用4種外形的E-2CGroupII飛機,在服役的時間內經曆了重大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