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軍事航空器的發展(6)(1 / 3)

1962年美國空軍提出“先進的有人駕駛戰略飛機計劃”,要求研製一種低空高速突防轟炸機作為B-52的後繼機。1969年11月開始招標,1970年6月選定洛克維爾公司研製原型機,編號為B-1,1974年12月23原型機首飛,改進型B-1B於1982年11月研製,首架生產型於1984年10月8日試飛。由於美國一直就巡航導彈和戰略轟炸機哪一個更有效的問題爭論不休,致使該機的研製周期長達20多年。

B-1B轟炸機機長44.81米;機高10.36米;翼展全展開時為41.67米,全後掠時為23.84米;機翼麵積為181.20平方米;機翼後掠角15毅~59.5毅;最大起飛重量216365千克;艙內載彈量為34019千克,外掛載彈量為26762千克;最大燃油量88450千克;作戰半徑可達5543千米,最遠航程為12000千米,飛行升限18000米。

B-1B轟炸機為可變後掠式布局,采用翼身融合體技術,將機翼和機身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設計,既減少了阻力又增加了升力,四台發動機兩兩並列裝在機翼下的發動機短艙內,座艙乘員為4人。B-1B采用低空飛行控製係統,機身兩側裝活動前翼,略帶後掠角,無副翼,橫向操縱完全靠機翼上的擾流片和全動平尾的差動來實現,與B-1A相比該機加強了結構,更換了攻擊電子係統的主要元件,重新設計了防禦電子係統,改進了軟件,並進行了隱身處理,使其雷達反射截麵積為B-1A的1/10,B-52的1/100。

B-1主要有兩種型別:B-1A原型機(隻生產了4架)和B-1B具有多任務能力的改進型。1986年,首架B-1B開始服役,同年10月形成初始作戰能力。至1988年初美國空軍訂購的100架B-1B已全部交付完畢,但隨著美國軍費的削減,服役飛機的數量逐步減少。

機身內共有3個武器艙,可以攜帶的武器有:8枚AGM-86B巡航導彈、AGM-69短距攻擊導彈、12顆B-28或24顆B-61/B-83核炸彈,常規武器有84顆227千克的Mk-82或24顆908千克的Mk-84炸彈。機身下的8個外持架可以攜帶14枚AGM-86B或AGM-69導彈,8顆B-28,14顆B-43/B-61/B-83核炸彈,14顆Mk-84或44顆Mk-82常規炸彈,也可攜帶副油箱。

B-2“幽靈”轟炸機

B-2“幽靈”轟炸機是美國空軍重型隱形轟炸機,由美國諾思羅普公司為美國空軍研製。它能從美國本土或前沿基地起飛,在無需支援飛機護航的情況下,穿透敵複雜防空係統,攻擊高價值、強防禦、最急迫的目標。它是美國空軍在21世紀的一支有效的威懾和作戰力量。目前B-2隻有B-2A型。B-2從1978年開始研製,首架飛機於1989年7月首飛,第1架B-2轟炸機“密蘇裏幽靈號”於1993年12月交付。

B-2的研製過程是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之後美國保密程度最高的軍事科研工程。1982年4月8日諾斯羅普公司購置了洛杉磯郊區的畢柯萊佛拉地區的一座閑置廠房,並將其改裝成保密工廠。軍隊與保安人員24小時進行監控。為防止蘇聯潛艇潛入加利福尼亞近海監聽計算機軟件係統發出的電磁輻射,畢柯萊佛拉的計算機輔助設計、輔助製造終端裝置所在的房間,都采用了特製金屬板進行電磁屏蔽。每台計算機都裝有特製的罩套,未經批準的人員無法看到熒幕。關鍵崗位上的工人全部進行測謊試驗,嚴防間諜與吸毒者。隻有少數高級管理人員知道計劃的細節,且監控更加嚴格。參與計劃的諾斯羅普公司的一位副總裁的加拿大籍夫人被迫入籍美國。在遠離廠區的地區注冊了假公司,用於交接從轉包商運來的部件。這些部件在深夜用無標記的卡車轉運到畢柯萊佛拉。空軍官員訪問畢柯萊佛拉一律要換穿便服。更甚的是偌大的國會中隻有8名議員知道此事。

外界首次得知B-2是在1988年4月20日,美國空軍首次展示了一幅B-2飛機的不準確的手繪彩圖,世界為之一震。

同年11月22日,編號為AV-1的B-2原型機在全世界的矚目下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成為美國公眾爭相一睹的怪物。這期間,B-2原型機經曆了軍方進行的多次秘密試飛和嚴格檢驗,生產廠家不得不根據空軍方麵提出的種種意見和各種苛刻要求不斷進行設計修改。首架原型機1988年11月出廠,1989年7月首次進行了2小時20分的試飛。首架原型機主要進行氣動及適航試飛;第二架原型機主要進行載荷試飛及擴大包線試飛,該機沒有標準的隱身構形;第三、第四架原型機裝有全套電子設備,主要進行電子設備、隱身及武器試飛;第五、第六架主要進行武器和實際服役試飛。在曆時整整5年之後,1993年12月,美國空軍終於接收了第一架作戰型的B-2A型飛機。1997年4月2日,首批6架B-2A隱身轟炸機正式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