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軍事航空器的發展(6)(3 / 3)

飛機上的ZSR-62型主動式電子對抗係統能夠快速、主動地對敵進行幹擾和壓製。飛機上還有一些其他電子係統,如TCN-250塔康係統、VIR-130A自動著陸係統、AN/APR-50雷達告警接收機以及ZSR-63防禦輔助設備等。另外還有通信管理係統和駕駛艙內的各種顯示係統,它們能夠將所有傳感器獲取的信息及圖像彙合並顯示出來,供機組人員判斷處理情況、與地麵相關部門聯絡時使用。兩名機組成員的座位前麵,各設有4個15.2厘米大小的全彩色多功能顯示屏。

由於B-2的先進性、保密性和可維護性的緣故,加上產量少、通貨膨脹,造成B-2造價昂貴。1995年,根據美國空軍與諾思羅普公司的合同規定,廠家以每年3架的生產速度製造出20架B-2A,每架飛機約合6億美元。最終加上研製費用,購買一架B-2A的費用超過20億美元。

B-2的戰場表現

B-2自服役以後參加了三次戰爭。1999年3月24日,2架B-2從懷特曼空軍基地起飛,經過30小時連續飛行、兩次空中加油後,向南聯盟的目標投放了32枚908千克聯合直接攻擊彈藥,這是B-2首次參加實戰。在整個科索沃戰爭中,6架B-2共飛行了45個架次,對南聯盟的重要目標投放了656枚聯合直接攻擊彈藥,B-2的飛行出動不到戰爭中飛機總出動量的1%,投彈量卻達到總投彈量的11%。摧毀了南聯盟近33%的目標。

在阿富汗戰爭中,在戰爭的頭3天裏,共6架B-2從本土起飛,經太平洋、東南亞和印度洋,對阿富汗實施空襲後再到迪島降落,創造了連續作戰飛行44小時新紀錄,並投擲了96枚聯合直接攻擊彈藥。

在伊拉克戰爭中,B-2共出動49架次。其中,27架次以本土懷特曼為起降基地,飛越大西洋航線,實施遠程奔襲,飛行時間約35小時。另外22架次是以一個前沿基地為起降基地,對伊拉克的指揮、控製、通信等設施進行了精確的打擊。

圖-16轟炸機

圖-16是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為蘇聯空軍設計的雙發高亞音速中程轟炸機,是根據能對西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的重要軍事目標進行戰略轟炸的要求而設計的。性能和尺寸大致和美國的B-47、英國的“勇士”“勝利者”和“火神”轟炸機相當。

圖-16於1950年開始研製,設計編號為圖-88。1952年首次試飛,1955年交付使用。圖-16為服役編號。該機大約生產了2000架,1966年開始退役,到1992年仍在服役的各型圖-16為63架左右。

圖-16采用細長流線型機身,後掠機翼,兩台渦輪噴氣發動機緊靠機身兩側,平尾和垂尾均有較大後掠角。機翼懸臂式中單翼,雙梁盒形結構。整個機翼由中央翼、左右內翼、左右外翼組成。中央翼裝在機身上,與內翼在機身兩側對接。內翼可卸,平麵形狀呈梯形。在內翼上裝發動機短艙的前、中段及主起落架。機身半硬殼式結構,橢圓形截麵。機身由前氣密座艙、前段、中段、後段和後氣密座艙5個部分組成。前氣密座艙包括以鎂合金鑄件為骨架的透明機頭罩。各段對接麵均為工藝分離麵。前段及後段為油箱,中段為武器艙。

圖-16機高10.8米,機長34.8米,翼展32.93米,翼麵積164.65平方米。

空重3720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720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75800千克,正常載油量14050千克。機上裝有2台AM-3型或PG-3M型渦輪噴氣發動機,AM-3型的推力為8700千克,PG-3M型的推力為9500千克。6000米高空最大速度為992千米/小時,巡航速度一般為750~800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2300米。最大重量起飛時,升限為11000米。一般活動高度8000~10000米。載彈3噸的最大航程可達6000千米,最大作戰半徑為2300千米。續航時間約為7個小時。

圖-22M超音速戰略轟炸機

圖-22M超音速戰略轟炸機綽號“逆火”,是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在圖-22“眼罩”基礎上進行了極大的改進設計出的超音速變後掠翼中型戰略轟炸機。

與圖-22相比,圖-22M3在外觀上最主要的改變是改用了切口狀二元進氣口。

由於圖-22M既有戰略核轟炸,又有戰術轟炸的能力,所以一直以來都是爭論的焦點。在美國和蘇聯進行裁軍談判期間,蘇聯以其航程不到7000千米為由,堅稱其為中程戰術轟炸機,而美國則認為圖-22M能夠攜帶大威力反艦導彈,並且具有遠距離快速奔襲的能力,認為其為戰略轟炸機,要求削減其數量。

因此圖-22M成為了美蘇之間裁軍談判的主要焦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