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6的主要作戰武器為多種普通炸彈,艙內正常載重量3000千克。
機上裝有共7門23毫米自衛機炮,機頭一門,機身上、下、尾部炮塔各兩門,由射擊瞄準雷達或光學瞄準具控製。1981年,在轟-6機上加裝第二代自動領航轟炸係統,深受部隊歡迎。為了提高轟-6的自衛生存能力,1980年,完成了轟-6機加裝自衛幹擾設備的改裝。
其炸彈武器包括核彈、普通炸彈、高阻爆破炸彈等。主要作為常規轟炸力量使用,並能使用我國研製的各種空投型核武器。
轟-6原型機研製成功後,西飛進一步研製了轟-6的第一個正式型號轟-6甲。在此之前,西安飛機製造廠於1963年接收了哈爾濱飛機製造廠1959年用蘇聯散件組裝的一架轟-6(實際上這是一架我國組裝的圖-16),改裝為核航彈運載試驗機,代號21-511任務,1964年改裝完畢。1965年5月14日,中國轟炸航空兵某師李源一機組駕駛這架圖-16飛機,首次空投原子彈爆炸成功。
1988年5月15日,轟-6甲通過生產定型,解放軍空軍擁有了國產化的大型轟炸機,同年10月15日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準投產。1967年,轟-6甲執行了我國第一次氫彈試爆,並取得成功。
隨後在甲型的基礎上發展了轟-6乙型中程偵察機,1979年定型,裝有航丁-42型紅外相機。到1975年,轟-6丙型開始論證,1977年開始研製,1980年首飛,1983年5月完成鑒定,同年底交付空軍。主要改動包括加裝電子幹擾、電子偵察、電子警戒及可投放金屬絲或金屬箔條,增強了轟-6的自衛能力。之後還發展了轟電-6玉/域電子幹擾機、轟電偵-6玉/域電子偵察機等。1987年玉型機由空軍開始研製,1990年6月首飛,1992年定型。域型機1993年開始研製,1996年定型。
海軍航空兵於1967年轟-6還在研製時就提出了研製反艦改型轟-6丁(轟-6D),因“文化大革命”影響,1981年8月29日才首飛成功。經多次導彈試射後,1984年12月24日轟-6丁通過技術鑒定,批準生產交付使用。1985年通過鑒定。轟-6D主要作為反艦導彈載機,保留了原有作戰能力,裝備了C-601、C-801等多種反艦導彈。
轟-6基本技術數據如下。
機長:34.800米;翼展:34.189米;機翼麵積:167.55平方米;機翼平均氣動力弦長:5.021米;機高:9.850米;最大平飛速度:1014千米/小時;巡航速度:0.75馬赫;正常起飛重量:720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75800千克;最大著陸重量:55000千克;正常載彈量:3000千克;最大載彈量:9000千克;自衛武器:7門航炮;實用升限:13100米;最大航程:6000千米;起飛滑跑距離:1670米;著陸滑跑距離:1655米(不放減速傘),1050米(放減速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