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爾-76機上裝有全天候晝夜起飛著陸設備,包括自動飛行操縱係統計算機和自動著陸係統計算機。機頭雷達罩內裝有大型氣象和地麵圖形雷達。伊爾-76安裝有電子對抗設備,包括雷達告警接收機、箔條紅外誘餌發射裝置、外掛電子對抗吊艙。多種伊爾-76的改進型上裝有雷達瞄準的2門23毫米口徑的自衛火炮。在許多民用的伊爾-76上也有這一火炮係統,這是因為蘇聯軍方希望民用的伊爾-76在戰時也能迅速為軍方所用。
轟炸機
轟炸機是對地麵目標及海上目標實施轟炸的軍用飛機。它的特點是:航程遠,載重大,突擊力強等,按載彈量區分重型(10噸以上),中型(5~10噸),輕型(3~5噸);按航程分遠程(8000千米以上),中程(3000~8000千米)和近程(3000千米以內)。按執行任務區分戰略轟炸機和戰術轟炸機(殲擊轟炸機)。
“二戰”期間的美製B-29、英製“蘭加斯特”、蘇製杜-2轟炸機等都是著名機種。戰後,美國研製了B-52亞音速轟炸機,載彈量達18~26t;蘇製Tu-20型,載彈量15~25噸。20世紀60年代末,可變後掠翼超音速轟炸機問世,美製FB-111、蘇製“逆火”圖-22M等,它們都備有先進火控係統。可保障全天候精確轟炸,可攜帶常規炸彈、精確製導炸彈、巡航導彈和其他導彈。
隨著現代武器準備的發展和空戰特點的改變,今後轟炸機將向抗電子幹擾、“隱身”、提高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提高轟炸精度等方向發展,以B-1、B-2隱形轟炸機為代表。
轟-5轟炸機
轟-5戰術轟炸機,是我國以蘇製伊爾-28噴氣轟炸機研製的輕型戰術轟炸機。轟-5采用兩台渦輪噴氣發動機,平直翼型,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一種前線轟炸機。機頭的玻璃艙是領航員及轟炸手座艙,為導航和光學轟炸瞄準提供了良好視野。
1948年7月8日,蘇聯伊留申飛機設計局的試飛員V.K.克契納奇駕駛伊爾-28轟炸機原型機首飛。1950年“五一”節,伊爾-28首次公開出現,同年開始裝備蘇聯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部隊,共生產幾千架。伊爾-28轟炸型是伊爾-28的基本型,可攜帶常規炸彈或小型核武器。
中國空軍首次在1955年1月18日發動的解放一江山的三軍聯合戰役中使用了杜-2和伊爾-28轟炸機,成功地掩護了登陸部隊作戰,有力打擊了敵人的環島防禦工事和守軍艦隻。
之後,中國軍方打算獲取蘇聯授權組裝生產伊爾-28,但在1959年,中蘇關係惡化,此計劃破產。中國軍方開始通過局部改進伊爾-28的設計,自行仿製生產,並取代號為轟-5。轟-5於1963年1月開始投入研製,1966年9月25日,首架轟-5在哈爾濱廠試飛成功。1967年4月,轟-5進入量產,隨後裝備部隊。1984年,轟-5停產。轟-5采用了兩台渦噴-5甲型渦噴發動機,該發動機是殲-5戰鬥機使用的渦噴-5發動機的改進型,單台推力可達26.48千牛。
轟-5的主要設備包括轟炸雷達、自動領航儀、敵我識別器及各種通信導航設備等。炸彈艙在機身中部,正常載彈量1000千克,最大載彈量3000千克。
機頭一門固定航炮,機尾炮塔有兩門活動航炮。炸彈艙內攜帶4枚500千克或12枚250千克炸彈。翼下還有8個掛架,可掛火箭彈或炸彈。機頭機尾各裝兩門23毫米機炮,總備彈量為650發。
轟-5基型衍生出了轟-5甲,加大了航程,減小了起降滑跑距離。還有魚雷轟炸機、核彈投放機、轟教-5教練機和光學攝影偵察型轟偵-5、電子對抗機等機型。其中轟偵-5的航程大於轟-5基型。
轟-5在國內裝備了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在海軍內使用的是轟-5魚雷型,主要作為魚雷轟炸機使用,可外掛魚雷和副油箱。
轟-6轟炸機
轟-6轟炸機,原型為蘇製中型噴氣轟炸機圖-16。圖-16於1948年開始研製,直到1990年還有少量在蘇軍中服役。該機的各個改型在蘇聯軍中擔任了戰術戰略轟炸、偵察、反艦、巡邏監視等多種任務,形成了一個用途廣泛的型號係列。我國於1959年開始引進並仿製圖-16,在此基礎上研製出轟-6轟炸機。
至今該機仍是我軍戰略轟炸力量的核心,並且還在對其動力、航電及機載武器不斷進行改進。預計轟-6係列將至少服役至2020年左右。
轟-6是當時中國試製的噸位最大的飛機,全機零件多,結構複雜,技術難度及工作量大。該機於1968年由西安飛機製造公司試製成功,結束了中國不能製造中型轟炸機的曆史,填補了許多航空工業的空白。
轟-6采用懸臂式中單翼,雙梁盒式結構。焦點線後掠角35毅,翼弦平麵下反角3毅,安裝角1毅。整個機翼由中央翼、左右中外翼和左右外翼組成。機翼後緣全展長上裝有內、外襟翼和副翼。襟翼為後退開縫式,最大偏轉角35毅,副翼上裝有內氣動軸向補償和調整片。全金屬半硬殼機身結構,蜂腰流線型機身。機頭有玻璃鑲嵌的領航員及轟炸手座艙,駕駛艙下機腹部的凸起內裝導航雷達。駕駛艙內兩名飛行員均有獨立的操縱係統,操縱係統分硬式操縱和混合式操縱。起落架由前、主起落架和尾橇組成。前起落架裝有油液氮氣緩衝支柱,雙輪,有前輪轉彎機構。主起落架也各有一個裝有油液氮氣的緩衝支柱,支柱頭部各鉸接有一個小車架,小車架上裝有前後並列的4個機輪。在機身尾部還裝有著陸阻力傘。仿製時還有一些小改進,如圖-16的垂直尾翼翼尖為木質結構,對材質要求苛刻,結構複雜,工藝方法落後,生產效率低。結果在試製時從大量的木材中勉強做出了一件。最後決定用玻璃鋼代替木材,經一年多時間設計製出了玻璃鋼翼尖,強度、電性能均滿足設計要求。發動機艙位於機身兩側。發動機采用西安航空發動機公司仿製的渦噴-8發動機,單台海平麵推力7650千克,最大推力9310千克,瞬間推力10300千克。由於國內工業技術的限製,渦噴-8發動機比原型的圖曼采夫發動機推力小3000多千克,但經過在氣動外形上的努力,轟-6的速度比圖-16基型還略有提高。渦噴-8的原型為蘇聯夭廿-3禺發動機,最大推力93千牛,相當於渦噴-6的3倍,全重3.1噸,最大直徑1.4米。為生產這種龐然大物,必須匹配幾百台精密、專用、大型設備和大型試車台。它的渦輪盤毛坯要萬噸水壓機鍛製,每台發動機,其原材料需高溫合金15噸,有色金屬9.5噸以上。當時世界上僅美、英、蘇才有能力生產這種大推力發動機。1961年,渦噴-8試車成功。從這個漫長的認識客觀規律的征程中,中國設計、工藝、生產人員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培養出一批高水平發動機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