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軍事航空器的發展(3)(3 / 3)

機長84.00米,機高18.20米,翼展88.40米。動力裝置為翼下吊掛6台D-18T渦輪風扇發動機,單台推力229.5千牛,有反推力裝置。最大起飛重量600000千克,最大商載(內部載貨或外部載貨)250000千克,最大載油量超過300000千克。最大巡航速度850千米/時,航程(內部載貨200000千克)4500千米,最大燃油量航程15400千米。駕駛艙內6名空勤人員。機翼中央段後底層貨艙上方為運載60~70名人員的客艙。底艙從機頭至機尾貫通,地板用鈦合金製成。貨艙長43.00米,寬6.40米,高4.40米。貨艙內可裝載16個標準集裝箱,80輛“拉達”型轎車和各種重型自動卸貨卡車,外部掛載所需要的地麵試驗設備和現場維修設備。在機翼中央翼段上方有兩根載貨用的縱梁,機背上可負載超長尺寸的貨物,如俄羅斯“能源”號航天器運載火箭和“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等。

由於安-225是在安-124基礎上加大,很多地方和安-124相似。與安-124相比,安-225加長了翼展,貨艙長度增加,取消了後部裝貨斜板/艙門,使飛機總重和載重能力都增加50%,為避免在機身背部攜帶外載時產生氣流幹擾問題,垂直尾翼由單垂尾改成雙垂尾。為在機背上運送大型貨物,機身上方有兩個承力支點。起落架共有32個機輪,每側主起落架比安-124增加兩對機輪。

機翼中央部分增加兩台發動機。

伊爾-76中遠程大型運輸機

伊爾-76“耿直”式中遠程大型運輸機,是蘇聯伊柳申設計局研製的一種大型運輸機。

伊爾-76於1971年3月試飛,1975年服役。乘員7人,翼展50.45米,機長49.59米,機高14.76米,最大時速850千米,巡航時速750~800千米。巡航高度9000~12000米,實用升限15500米,航程5000千米。最大起飛重量170000千克,載運量40000千克或150名士兵,可載運各種裝甲車輛、高炮或防空導彈。

伊爾-76還可執行傘降任務,空投貨物或經妥善包裝的軍用車輛。其最大載重量約40噸,可空投一個連的傘兵,或3輛傘兵戰車。

20世紀60年代末,由於蘇聯軍事空運主力機型——安-12已經顯得載重小和航程不足,蘇聯為了提高其軍事空運能力,決定研製一種近似於美國C-141重型運輸機的運輸機。第一架伊爾-76原型機於1971年3月25日在莫斯科中央機場首次試飛,同年5月27日在第29屆巴黎國際航空博覽會上公開展出。1974年由蘇聯空軍航空運輸司令部進行鑒定驗收,認為飛機達到要求。

截止到1997年,共生產了950多架,年生產量近50架。除俄羅斯空軍和民航使用數百架伊爾-76運輸機外,還有100多架出口到世界上很多國家,如阿爾及利亞、伊朗、英國、敘利亞、印度、捷克、波蘭、伊拉克、利比亞、阿富汗、古巴和中國等。

伊爾-76機身為全金屬半硬殼結構,截麵與安-124不同,基本呈圓形。機頭呈尖錐形。機艙後部裝有兩扇蚌式大型艙門,貨艙內有內置的大型伸縮裝卸跳板。機頭最前部為安裝有觀察窗的領航艙,其下為圓形雷達天線罩。伊爾-76還采用了全金屬多梁破損安全結構懸臂式上單翼。上單翼不阻礙機艙空間,後掠角25毅機翼。全金屬半硬殼式機身的截麵基本呈圓形,前機身有兩扇艙門,後機身底部有兩扇蚌殼式艙門,向下開的中間壁板可作為貨橋。軍用型機尾裝有炮塔,後期部分改用民用型的機尾。懸臂式全金屬T型尾翼的平尾安裝角可調,方向舵和每側升降舵上都有調整片。動力裝置為4台索洛維耶夫設計局生產的D-301M渦扇發動機,分別吊裝在兩側內翼之下,單台推力117.6千牛。

每台發動機都裝有蚌殼式反推力裝置。內翼和外翼前後梁之間為整體油箱,總燃油量81830升。軍用型機翼下有4個外掛點,每個可掛500千克炸彈、照明彈、標誌彈。

機頭雷達罩內裝有大型氣象雷達和地形測繪雷達。貨艙可運載150名全副武裝士兵,或120名傘兵;還可裝運各種軍用車輛或設備。貨艙後部有蚌殼式艙門和貨橋,帶有裝卸導軌,導軌寬度可調。機艙頂部有2台電動起重機,每台起重5000千克。有2台絞車,每台牽引拉力為3000千克。這些隨機裝卸係統縮短了機場裝卸貨物時間,增加了飛機的周轉率。貨艙為氣密式,在10668米高空可保持3000米高度的氣壓,必要時可給駕駛艙增壓。

為適應粗糙的前線機場跑道,伊爾-76采用了低壓起落架係統,以及能在起降階段低速飛行時提供更大升力的前後襟翼。伊爾-76還具有改裝成飛行醫院的能力。采用液壓可收放前三點式多輪低壓輪胎起落架,共20個機輪。輪胎裝有胎壓調節係統,飛行中可調節所需要的胎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