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軍事航空器的發展(3)(2 / 3)

性能數據:最大巡航速度620千米/小時,經濟巡航速度556千米/小時,實用升限(起飛重量58970千克)10060米,海平麵爬升率9.65米/秒,起飛滑跑距離1090米,著陸滑跑距離(著陸重量58970千克)518米,最大載重航程4000千米。

安-12運輸機

安-12,北約代號為“幼狐”,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研製的一種四發渦槳軍用運輸機,由安-10民用機發展而來。安-12原型機於1957年3月首飛。定型生產超過900架,軍用民用均有涉及,1973年停產。

安-12BP於1959年進入蘇軍服役。其規格、尺寸、性能與同時期的美國C-130大力神運輸機非常相似,被視為其對應版本。1960年代,中國從蘇聯購買了若幹架安-12運輸機,並計劃在國內設置生產線。但隨後中蘇關係急劇惡化,蘇聯撤出技術援助,計劃未能成行。直到1975年,中國在其基礎上仿製的運輸機首飛成功,改變了這一狀況。到1981年,中國已經完全具備獨立製造安-12的能力,並已經以“運八”為投產的運輸機命名,此後,運八的發展逐漸跳出安-12的框架,並發展出獨立的衍生型號和改進型號。

安-22遠程重型軍用運輸機

安-22是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研製的遠程重型軍用運輸機,是世界上最大的渦輪螺旋槳飛機。主要用於運送部隊和大尺寸、大重量的軍事裝備。可在邊遠地區的簡易機場起落。

1962年安東諾夫設計局開始設計,原型機於1965年2月27日首次試飛,當年首次在航展上公開亮相。1967年末開始交付使用,1974年停產。共生產85架,其中空軍50架,民航35架。該機創造了多個飛行世界紀錄。

安-22貨艙容積640立方米,可運載地空導彈、火箭發射車、導彈運輸車、坦克、汽車等。駕駛艙內乘員5~6人,駕駛艙後麵有一個與主貨艙隔開的可容納28~29名乘客的機艙。

安-22投入服役時,是蘇聯唯一可運載T-62坦克的運輸機,可載重80噸飛行5000千米。貨艙容積639平方米,除可運載T-62坦克外,還可運載“飛毛腿”導彈、火箭發射車、導彈運輸車、橋梁、汽車等重型軍事裝備。蘇聯曾使用安-22執行戰略空運任務,飛往西半球、非洲和中東,在出兵前捷克斯洛伐克及阿富汗時所使用的主要運輸機是安-22。

采用4台庫茲涅佐夫HK-12MA渦槳發動機,功率4伊15000軸馬力,每台發動機驅動一對直徑為6.4米的四葉同軸對轉螺旋槳,著陸時可反槳,縮短著陸距離。該機具備在野戰機場起降的能力。前起落架為雙輪,每個主起落架為3組共6輪,輪胎氣壓可在飛行或停放時進行調節,從而適應不同的跑道條件。

安-22曾多次創造世界飛行紀錄。1967年10月26日,創造了14項有效載重-高度飛行紀錄。由於安-22的經濟性和安全性不好,訂貨不多,隻生產85架就停產了。安東諾夫設計局20世紀60年代末曾試圖將安-22機身加長,改型成雙層客艙的民用客機,載700名乘員,但由於技術難度大,又沒有適用的大功率發動機,所以這項計劃未能實現。安東諾夫設計局已研製出新型安-124重型運輸機來代替安-22。

安-225式重型運輸機

安-225是蘇聯安東諾夫設計局(現為烏克蘭安東諾夫航空科學技術聯合體)研製的世界上最大的六發渦輪風扇式重型運輸機,用於在飛機外部裝運航天飛機、火箭發射器部件和其他大型貨物。1985年中期開始設計研究,1988年12月21日原型機首次飛行。1989年5月13日首次做了背帶“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的飛行。至今隻生產了1架飛機。

20世紀90年代末,由安東諾夫航空科學技術聯合體以及烏克蘭Motor-Sych公司共同改裝這架飛機,以符合國際航空標準,改裝計劃耗資2000萬美元。於2001年5月試航成功。

北約組織給安-225的綽號是“哥薩克人”,它既可在艙內裝運貨物,也可背帶運載航天飛機、火箭發射器部件或其他大型貨物。安-225於1985年開始研製,於1988年12月21日原型機首飛。在1989年3月22日在3.5小時飛行時間內,安-225創造了多項世界紀錄。

由於其每飛行小時的費用高(3.5~4.0萬美元),因此銷量不佳,截止到1998年底隻生產1架。飛機單價為2.5~3.2億美元(1998年幣值)。

安-225運輸機機身采用普通半硬殼式輕合金結構。上翹式機頭艙門。機翼為後掠式,由中央翼段和安-124機翼組成。兩個垂直尾翼安裝在帶上反角的水平尾翼兩端,所有翼麵都後掠。

起落架為液壓操縱可收放前三點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