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關於古人共同點的三個話題(3)(3 / 3)

翻遍史書,我們能夠找到的楊貴妃作為禍水,作為導致安史之亂的責任人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第一,楊貴妃本人奢侈浪費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動用國家的大量人力物力,隻是為了讓楊貴妃吃上新鮮的荔枝,看起來確實罪責不小。但仔細推敲,就會發現這事不嚴重,沒什麼大不了的。唐王朝的國力,和妹喜那個時代已不可同日而語了,妹喜那個時代,差不多還是蠻荒時期,每天撕掉絲綢100匹對國力、對民生,能造成不小的影響。唐王朝就不一樣了,這時的社會發展已經有相當的規模,貞觀時期就已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再經過武後時期、開元前期,社會經濟更進一步地發展,楊貴妃要吃幾顆荔枝,多調幾個人,多用幾匹馬,還是用得起的,對國力的損耗是談不上的。另外,楊貴妃的這種行為和褒姒也不一樣,周幽王要逗褒姒笑,是用國防工程開玩笑,玩得不好玩丟了老命;唐玄宗給楊貴妃弄幾顆荔枝吃,也沒占用國家太多資源,這隻是一般的享樂而已,於一個帝王而言,至多隻能算小節。

第二,楊貴妃寵信安祿山,導致安史之亂的發生

一次,安祿山進宮拜見玄宗,正逢玄宗與貴妃對坐,安祿山先拜貴妃娘娘,後拜玄宗皇帝,玄宗說:“禮儀錯了。”安祿山答道:“胡俗先母而後父,兒臣不知天朝之禮。”安祿山從此成了楊貴妃的兒子,年紀比安祿山要輕得多的楊貴妃竟然有了這麼一個大腹便便、滿臉虯須的孩兒,從此安祿山與玄宗、貴妃之間蒙上了一層父子、母子關係。認兒後的第三天,正是安祿山的生日,楊貴妃和玄宗賞賜安祿山很多東西,楊貴妃又召安祿山進宮,用錦繡的大繈褓,裹著肥碩高大的安祿山令宮女用肩扛著,遊行於宮中,歡笑聲驚天動地。吵鬧聲被玄宗聽到,急忙派人去問,報稱:“貴妃娘娘為安祿山做三日洗兒禮,所以歡鬧。”(唐風俗,嬰兒生下三日,母親要為之洗浴,請親友觀看)玄宗聽後,也饒有興趣地跑去觀看,看到大繈褓中露出一個滿臉虯須的頭來,也忍不住開懷大笑,遂賜貴妃洗兒錢。從此,宮中皆呼安祿山為祿兒,安祿山出入禁宮,毫無禁忌,有時與貴妃對食,通宵不出宮。

安祿山為了他的權勢地位,想方設法地巴結唐玄宗和楊貴妃,這個事情是有的,楊貴妃看起來被迷得暈暈乎乎,這個事情也是有的。問題是楊貴妃被安祿山迷暈了,這個事情對國家的影響有多大?我看是不大的。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在政治上一向是反對安祿山的,直到後來安祿山起兵反唐,打的旗號也是“清君側,殺楊國忠”。如果楊貴妃寵信安祿山的行為,能夠對政治造成影響,那麼,首先受其影響的就是楊國忠,他在政治上的表現就應該是對安祿山友好,但事實完全相反,這說明,楊貴妃認了這個幹兒,對政治的影響是不大的。

第三,楊國忠嫉賢妒能,結黨營私,賄賂公行,生活奢侈,外加舉止失當,導致安史之亂的發生

這些是不是真實的?楊國忠這個宰相是不是這麼差勁,有爭議,這裏不討論。就算這一切都是真的,又關楊貴妃什麼事?從前麵說的那個問題可以知道,楊貴妃對安祿山的私人態度,和楊國忠對安祿山的政治態度,完全是兩回事。從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看出,楊貴妃就是楊貴妃,她就是一個普通的女人,政治的責任、國家的命運,於她而言太沉重了。

曆史上以“清君側”為名的反叛太多了,七國之亂,叛軍打著“誅晁錯以清君側”的旗號,可晁錯被誅,叛軍卻沒有停下來。安史之亂,叛軍打著“誅楊國忠以清君側”的旗號,楊國忠被誅了,楊貴妃也被殺了,叛軍還是沒有停下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楊貴妃和晁錯一樣,隻是個替罪羔羊而已。所不同的是,晁錯確實得罪了叛軍,而楊貴妃卻沒有,她死得更冤。

曆史上另外幾個有名的“紅顏禍水”,如助越亡吳的西施,助王允除掉董卓的貂蟬,她們的曆史定位,應該是出色的間諜,是某一方的功臣,給她們“紅顏禍水”這樣的貶義說法,就如我們說嶽飛是戰爭狂人、殺人惡魔一樣,讓人難以接受,也是對她們的極大的不公平。

所謂“紅顏禍水”,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