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擁有幾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曆史的刀光劍影,成王敗寇,構成了一幕幕精彩的畫麵,這些曆史的奧秘,吸引著人們的目光。人們需要在不斷地回味曆史的過程中,“明興衰,鑒得失”。
讀史可以使人明智,你讀了很多史,就一定能明智嗎?怕是不盡然,讀史讀得昏了頭的,越讀越蠢的,大有人在。
一般人對曆史的認識總有一個誤區,認為曆史是一個死東西,曆史就是死記硬背,鑽牛角尖。我要說,這不是對待曆史的正確態度和正確方法,這樣讀史,隻會越來越不明,越來越愚蠢。
曆史,其實是一門靈活性非常高的科學。數理化中“一加一等於二”之類的真理永遠不可能被質疑,而曆史中沒有什麼絕對的真理,任何一個今天認為是的東西,明天就可能被認為非,甚至,幾百年、幾千年的是是非非,在某件新出土的文物麵前,也可能掉過頭來被重新認識。
現在這個時代,是一個思想解放的時代,是一個百家爭鳴,或至少是一個“百家講壇”的時代,是一個把曆史“八卦化”、把八卦“曆史化”的時代。把曆史“八卦化”,並不是貶義,並不是要求我們不去認真鑽研史籍,而是要在通曉曆史事件的基礎上,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解讀,從而通達人性,以為今用。我以為,這才是曆史作為一門科學能帶給今人的最大的財富。例如,明亡清興的那一段曆史,關於這一段曆史的電視劇和書籍相當多,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解讀。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現象,這就是把曆史“八卦化”,它能真實地開拓人的思維、啟迪人的智慧。
至於把八卦“曆史化”,則是我堅決反對的。什麼叫把八卦“曆史化”?說白了就是打著正史正說正劇的幌子,行胡說八道之實。舉個例子,觀看現在絕大多數的清宮劇,你就會發現,每個皇帝總是有兒子不是他親生的,說弘曆不是親生的倒也罷了,畢竟這個野史很久了,道光也能整出私生子來,而且鹹豐和恭王爭位時他親媽還活得好好的。這樣地把八卦“曆史化”,對於開拓思維、啟迪智慧沒有任何好處,它能起到的作用,就是迎合觀眾、讀者的獵奇心理,以及混淆最基本的史實。
所以本書的“非議”,並不是否定一切、推翻一切,我沒有這個想法也沒有這個能力,而是把曆史“八卦化”,在史實的基礎上,提出不同於傳統的解讀,無非是換個方式、換個角度而已。
本書的內容及其目的,絕對不是發現什麼新的東西,挖出什麼新的文物,僅僅隻是換個角度重新看一遍,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