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精神醫學上的標準,過去一直都隻有兩種跟吃飯有關的診斷:神經厭食症和貪食症,都屬於厭食症範圍。神經厭食症是吃得極少極少,強迫性地關注自己的體重,越輕越好;貪食症也是怕胖怕增重,但主要症狀是吃了吐的習慣,有些人因為可以吐而控製不住自己狂吃。神經厭食症患者普遍體重超輕,而貪食症患者可能體重在正常範圍內,也可能過輕。
現在醫學界也承認了第三種跟吃飯有關的疾病:暴食症(bingeeatingdisorder),就是控製不住地多吃,生活和思想被吃飯大量地占據,類似貪食症,但是他們不吐,或者吐不是主要症狀。
在目前鋪天蓋地的減肥宣傳下,厭食症幾乎被人當成是正常現象。事實上,這三種跟吃飯有關的精神疾病頗有類似相通的地方,是威脅到生命安全的嚴重疾病,後患無窮。多數人聽說過歌手KarenCarpenter就是因為神經性厭食症導致的心率紊亂而死的。厭食症患者因為長期胃酸倒流而腐蝕食道、喉嚨、口腔尤其是牙齒。暴食症就更不用說了,病患多半超重或肥胖,長此以往會導致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比這些長期後果,更痛苦的是無
時無刻不被跟食物或體重的思想占據大腦,影響到正常工作、生活、人際交往等,並且強烈地自責,有羞愧感和罪惡感,自尊心降到冰點並且陷入難以自拔的惡性循環。
可以說這些跟食物有關的紊亂疾病是一個典型的心理疾病的例子:原本正常的生理心理機製,在先天和環境的某種互動情況下,過猶不及,走向極端,直到正常的生理機製不能應付調整而陷入惡性循環狀態。並且這些疾病在看似“好好的正常的人”身上,他人覺得很難理解為什麼病患自己無法控製自己的思想和情緒。這方麵也類似於憂鬱症和強迫症。
神經性厭食症和貪食症的發病率都以青春期女孩子居多,一方麵是受到對女性尤其嚴苛的社會宣傳的壓力和影響,另一方麵女性可能有生理上的先天特質使她們更容易得病。這兩種病跟強迫症有很大關聯,症狀裏都有強烈傾向需要控製自己的行為,跟憂鬱症也有一定的病理關係。而這幾種病都是女性比例特別高。在食物失調症患者中,憂鬱症、強迫症的並發症幾率相當高。
在治療方麵,現在仍然沒有效果很好的藥物,對青少年病患,主要以家庭心理治療為主,病人和家長一起參與互相扶持的談話和行為等手段。SSRI類的抗憂鬱症藥物有輔助效果,但是單用藥則效果甚微。暴食症的研究和治療還很初級,醫學界才剛開始,目前有懷疑跟上癮類疾病的神經線路有一定類似。貪食症的治療效果比較好,多數病人能恢複健康。神經性厭食症比較難治。這些治療都是持久戰,治療過程中的起伏變化和複發是家常便飯,病人和親友都要做好思想準備。
對待食物失調症的病患時,很重要的一點(在其他精神疾病中也適用),是不要道德評判他們!不要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道理大家都是懂得,患者的自責要比你的責備和教育強烈一百倍,進行說教隻能雪上加霜。
“他們隻會跑到別處去死”
上星期聽了一個講座,關於舊金山的金門大橋自殺防護欄工程。金門大橋在完工後三個月就有人從上麵跳海自殺,直至今日,成了一個吸引自殺者的“熱門地點”。一直有人建議和推動在金門大橋上設置圍欄或其他防護措施,因為現在的欄杆太低,普通身高的成年人都可以跨過去,也是吸引自殺者的原因之一。但是這個建議一直沒有施行,原因是反對者甚眾,而且立場特別強硬,理由是:第一,金門大橋現在這樣是經典建築,完美無缺,加高欄杆或者其他護欄之類會破壞其美觀;第二,自殺的人麼,你堵了他從這裏跳海的機會,他還是會跑到別處去,或者用其他方法自殺的,白費勁。另外,雖然無人公開這麼說,想必加建護欄的費用也在某些人的考慮之中。
金門大橋不屬於美國政府財產,而是屬於一個私人組織,所以民間組織集團的呼聲並不能拿他們怎麼樣。護欄運動已經進行多年,至今橋上的欄杆仍然很低,周圍仍未有防護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