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上癮(1 / 1)

美國的一個有線電視公司HBO製作了一個係列節目《上癮》(Addiction),是個很好很客觀的紀錄片(九集),訪問了很多酒精和藥物上癮的患者,也訪問了很多在美國和全世界最權威、參與最尖端研究的醫生和科學家。這個節目質量很高:第一很中肯,很客觀,不煽情,不以娛樂觀眾為目的,而是誠懇坦白地傳遞真實的信息。第二,很科學,裏麵的專家講的研究成果和治療方法,都是符合最新科學的道理,推翻了很多過去錯誤的觀念,包括醫學界本身對上癮和治療方法的誤解。第三,很實用,含有很多具體的指導和建議,直接告訴酒精和藥物上癮的患者和患者的家人怎樣尋求治療,什麼樣的治療有效,什麼治療無效,為什麼青少年和成年人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和環境。

對上癮的現象,世間有很多誤解和偏見。吸煙喝酒,社會裏大多數人覺得沒什麼,很正常,甚至是有性格的表現;使用非法毒品,抽大麻,則被普遍認為是意誌薄弱或性格缺陷或道德敗壞。介乎兩者之間的是幾乎隱形的濫用處方藥的問題,因為上癮者服藥者常常是中產階級家庭,又是“合法藥物”,常常被忽視或者不當作問題。

腦神經和基因研究表明,上癮是一個因人而異的生理化學過程。舉個例子,越戰時期,美國士兵在東南亞大量接觸到麻醉品,很多人都用過海洛因、可卡因,但是回國以後,90%以上的人說戒就戒了,剩下隻有不到10%的人長期上癮並且很難戒掉。即使是長期上癮的人,有些經過治療就戒成功了,而有些怎麼戒也戒不掉。這是因為前者意誌堅強或者道德高尚麼?不,每個人的大腦結構和功能不同(這些差別有很大一部分是基因遺傳,也有一部分是早年環境的影響造成的),神經係統本身的天然弱點,讓少數人受到外界化學物質的刺激後,很快重組,大腦裏的關鍵線路和機製發生重大變化,使人對外界藥物產生強烈的需要和依賴。這個重組過程本身也會破壞大腦的自控能力,就是明知繼續濫用酒精或者藥物會帶來很糟的後果,也無法停止。而多數人,即使接觸到這些物質也不容易有這樣惡性循環的後果,或者戒掉相對容易,那是因為他們的大腦結構原本就沒有這些天然弱點。但是這個過程非常複雜,牽涉的神經機製也很多,現在我們知道的還隻是冰山一角。

雖然社會和法律把這些刺激和影響大腦快感的物質分成合法的、違法的、管製的各種類別,但是這些物質,酒精、尼古丁、大麻、止痛藥、非法藥物(例如安非他命、古柯堿或鴉片類)等,製造上癮和依賴性的生理過程很類似,而且現在有研究發現某些暴食症患者的大腦對食物信號的處理也跟上癮的過程類似。

藥物上癮也好,合法的吸煙、酗酒也好,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都可能產生嚴重的負麵後果,雖然也有程度上的差別。上癮嚴重不能自拔,會給家人帶來深刻長期的痛苦和創傷,特別是羞辱和掩飾。一個濫用物質而上癮的病人能給周圍的很多家人和朋友帶來嚴重傷害。是因為社會的恐懼和偏見、“道德掛帥”的誤解、治療手段的落後以及病患的抵觸心情,大多數人沒有得到應該的治療和幫助。大家都需要更多的這方麵的教育和知識。

青少年時期,大腦正在快速而大規模地重組,是個特別脆弱、容易得病的時期,特別容易受到破壞。中學和大學階段,又是大量接觸到外界影響的時期,在學校和同齡人之間很容易接觸到酒精和其他成癮物質,而家長還一無所知。雖然大多數人試驗一下,因為基因和固有結構比較強硬,不會上癮,但濫用試驗本身就很容易出事,例如酒後開車;同時青春期也是自控力和判斷力特別弱的時期。而且原本有生理弱點的人(沒人事先知道自己是否容易上癮),如果這時候上癮,成年以後就很難治好脫身,但是如果青春期安全度過,不接觸這些物質,就很可能度過一劫,成年以後,大腦長結實了,倒不太會上癮了。

很多時候,上癮跟其他精神疾病有很強的並發聯係,例如躁鬱症、抑鬱症、多動症,都會使人更容易對外來刺激物--從酒精到非法毒品--上癮和產生依賴性。關注和及時治療精神疾病,也是防止濫用和成癮的重要一步,特別是在青春期時。給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谘詢,幫助他們適應環境的變化和挑戰,增強應付困難解決問題的本領,能夠有效地降低他們上癮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