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驚奇的是,懷有“想自殺的人攔也攔不住”的信念者甚眾,包括很多心理醫學工作者都有這個誤解。實際上這個問題早有答案,而答案是“非也,自殺時攔住了救下來,大部分人不會再次自殺”。1978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公共衛生研究學者理查德·塞登(RichardSeiden)做過一個劃時代的研究,他追蹤收集了515個試圖從金門大橋跳海自殺而未遂者的醫學記錄,發現平均26年之後,隻有6%的人已經再次自殺而死,其他94%的人不是還活著就是死於自然原因。這個發現之後又有許多世界各地的研究得出類似的結論,提出了很多支持的證據。例如華盛頓地區有一個以爵士作曲家艾靈頓公爵(DukeEllington)命名的橋,風景甚美,過去每年總有很多人跳下去,但是附近的一個以Taft命名的橋,兩座橋很近,就極少人從那裏跳下去。後來政府在橋上麵豎起欄杆,杜絕了從那裏自殺的人數,有意思的是,從Taft橋上自殺的人完全沒有增加。
2007年發行了一部叫做《橋》(TheBridge)的紀錄片。拍攝者在金門大橋附近埋伏著抓拍了很多試圖自殺甚至跳了下去的真人真事。他們也訪問了一個跳下去而幸存的人。跟很多其他自殺未遂被救回來的人一樣,他說,在下落的過程中,自己已經後悔不想死了。
在研究自殺行為的自殺學學科裏,這已經是一個公認的事實:絕大多數的自殺不是合乎邏輯、理智思維下的現象,而是自殺者情緒極不穩定,已經失去了平時正常思考的能力。雖然,自殺未遂者將來自殺的幾率要比普通未自殺人群高很多--特別是如果當事人本來的精神疾病沒有得到有效及時的治療,但是這個幾率離100%很遠,自殺的人,成功了也好,不成功也好,如果給他換一個時間地點,大多數都會後悔,而且不會再幹。在醫學上,自殺行為仍然是一個難以預料因而難以防止的現象,但是社會主流觀念對自殺的各種誤解和偏見,很不利於有危險的人求助,也不利於關心他們的人有效地防止,讓事情更糟。
聽到兩個精神醫生說到自己病人的一手經曆,提到男性精神疾病患者被長期失眠困擾是自殺可能性最高的一類人。即使是沒有精神疾病的人,在長期失眠狀況下會精神壓力極大和產生幻覺,如果原本就有躁鬱症,或帶有焦慮症狀或者幻覺的抑鬱症,自殺的危險就非常高。似乎純抑鬱症的症狀,例如情緒低落,人生失去樂趣,起不了床,這些還不是誘發自殺的關鍵因素,比較危險的因素是衝動性格以及攻擊性傾向,就是所謂腦子一熱就幹出了糊塗事。所以,抑鬱症或躁鬱症加上濫用藥物特別是興奮劑,也是非常危險的組合,因為濫用藥物的後果常常是降低大腦前額葉的思考判斷能力,讓感情中樞全麵控製行為,特別衝動。另外一個現象是,在這種糊塗的思想狀態下,有很多人把自殺的地點環境盯死在某一個著名的建築,所以有很多人千裏迢迢跑到金門大橋跳下去。如果他們選定建築不能讓他們方便地執行計劃,幾乎每個人都不會另外在附近隨便找個高樓就跳了下去。
讓我覺得最匪夷所思的是,金門大橋的主人們,麵對這麼多醫學證據,直到2008年才投票讚成修建一個防護網,掛在橋下麵以阻止想跳的人。這是在塞登的研究發表後三十年才作出的決定。為了絕不讓心愛的建築產生一點改變,所以愛死多少人就死多少人,可以救下人命也不願意--原來求生心理很強的所謂正常人裏麵有不少是這麼想的。有很多人總是拿“反正這裏攔住了,他們還會到別處自殺”這個借口來推搪公共安全措施,對於這種說法,在講座中MarineCounty(離金門大橋最近的縣,就在舊金山市的對麵)警方屍體檢驗處的醫生說,我檢查跳橋屍體已經三十年了,從來沒有見過誰被人在橋上攔下來之後撲到橋上的汽車輪子下的。他們在橋上離那些飛速行駛的汽車隻有四五尺那麼遠,又抱了必死之心,但是一個也沒有衝進車流裏自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