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反社會型人格障礙(1 / 2)

PsychopathicPersonalityDisorder,psychopathy沒有對應的中文,網上字典將其譯為“精神錯亂”,而psychopath被譯為“精神病患者”,這都是極其不準確甚至是誤導的。在精神病醫學上,psychopathy指的是特定一類狀況,有這種“病”的人基本沒有conscience(譯為“良知”或者“良心”,也不是很準確)。這個病症的另一個名字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指在建立和接受社會規則方麵有先天缺陷的人格失調,而非暴力犯罪的人。

世界上的大多數人都有一定的道德觀念--不是批評別人沒道德,而是能夠理解對錯好壞善惡等抽象的概念,能將之運用在現實的處境中。我們從小耳濡目染地學到基本的社會行為規則和與人交往的套路,例如買票排隊,不偷東西,別人的錢不能搶來自己用,隨地吐痰被罰款是羞恥的事。其中,羞恥心是良心裏很重要的一部分。即使是憤世嫉俗、不信仰世俗道德的人,也不好意思在無人看見的情況下搶老太太的錢包或者小孩子手上的糖。當然這些是相對的,環境條件(例如你很餓又沒有錢)影響行為和決定,但羞恥和良知總是有的。另外如與他人交往中的人情的交換,“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這裏的潛規則,很多時候並沒有立竿見影的好處,但是禮尚往來,有時候犧牲自己一點小利(如捐獻時間或金錢)帶給別人好處能給人愉快的感覺,而損人利己的事做了以後會有不同程度上的不安。基本上這些都是幼兒到成年時期逐漸學到的社會規律,很多時候是一種潛意識的反應,不需要經過理論的辯證,“腸子”裏就能感覺到對錯善惡。

患有psychopathy的人,最常見的症狀是沒有建立和吸收周圍的社會行為標準,基本上隻要能利己,就可以損人。他們對所謂對錯善惡有抽象的概念但沒有直接感情上的聯係,不會因為損害別人而感到不安或內疚。他們倒未必以損人為樂,而是完全自我中心,不在乎。一個常見的症狀是編造謊言特別順溜,即使被抓到了也沒有明顯的羞愧或者改正的意思。另外一個症狀是懲罰對他們沒有作用。普通人都在小時候試驗過行為準則的邊緣,打破規矩後被批評或者懲罰(包括羞辱),就學會什麼事情--雖然短暫地利己,例如偷竊、打人--是準則之外“不應該”的或者錯的,下次知道避免。但是psychopaths一般即使受到懲罰以後還是會經常重犯,也許會躲著懲罰者(例如家長),但並不會“吸收”教訓而遵守規則。psychopathy的關鍵在於自我中心而且沒有悔恨,跟別人的關係中沒有互利互惠的願望,對別人的損失和痛苦缺乏身感同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