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1 / 3)

九年三遷

李正萍

辦學之初,一切工作都是艱苦的,圖書館的創辦也是這樣。

合作民族師專從建校之日起,就建立了學校圖書館,雖然藏書很少,但足以表明學校對圖書資料建設的重視程度。在圖書館建館的前九年,那是比較艱難的階段,因為沒有固定的館舍,先後搬了三次家,一次比一次書多,一次比一次困難。最早的館舍在甘南民族學校,有三間房,一間采編室,一間開架閱覽室和一間僅30平米的小書庫。開架閱覽室其實書也不多,就是幾千冊,開架閱覽室的麵積也不是很大,但已經是當初學校最大開間的房子了,六張長條桌上鋪幾條軍用毛毯,也就順理成章成了學校的會議室。閱覽室的管理員理所當然的也成了會議室服務員。這個閱覽室在當時還有一種功能,就是在周末的時候,充當學校的聯誼活動室。當初有兩對教師就是在這裏的周末舞會上認識進而組成了家庭。這種開架閱覽室擔負學校會議室、活動室的狀況一直延續到1994年。所不同的是,89年之後,它的兼職功能由報刊閱覽室分擔。第一次搬家是1987年的上半年,用了兩東風車就全搬完了。第二次遷館是在88年的上半年,因為在校內,所以,是用架子車拉的。由於學生班級的增加,教室緊張,為了騰出占用的教室,所以,在進校門200米的地方,臨時修建了圖書館專用的平房,大開間,比起前麵的館舍,是闊氣多了,漂亮多了,也實用多了。1994年新館落成搬遷工作也是任務最重的一次。那時的圖書館已經有了正規的書庫、目錄廳、采編室、辦公室、報刊室。當時館內人員達到了14人。采購、分類、入庫、借閱等所有的工作流程基本實現了現代圖書館管理規範,所以,對搬遷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館人員不怕髒不怕累,協作配合,捆紮包裝,肩扛車運,在短短的一個月,在當年國慶來臨之際,就全部搬入了新館。

圖書館大樓的落成標誌著學校的圖書資料建設工作上了新的台階,也由此結束了它沒有正規館舍的曆史。

作者簡介:李正萍,甘肅民族師範學院計算機科學係教師。

“迎評”時候的那人那事

王蒞

提筆寫下這樣的題目,心裏就感覺像五味瓶倒翻,酸甜苦辣樣樣都有,隻因參與了06年的那次迎接教育部的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工作,每每與同事們聊起或無意中看到電腦裏和櫃子裏那些材料,在“迎評”辦近兩年的日日夜夜,又一幕幕又浮現在我的眼前。回想起來,經過的事很多,但有一些人和事一直記在我心裏,今天我把它翻出來,一則加深我的記憶,二則讓讀到這點文字的人們了解那段“迎評”工作的點點滴滴。

在寫這些文字之前,我想先對“迎評”作一個簡單的解釋:所謂的“迎評”就是迎接教育部的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2005年學校開始了決定前途命運的“迎評”工作。因為它是教學工作的評估,作為學校教學管理職能部門的教務處,這項工作就責無旁貸地主要落在了教務處的頭上。因此,抽調了原教務處長楊士鈺(現校組織部部長)、學籍科科長盧秀梅(現校成教處行政科科長)和我先期進入“迎評”辦公室開展工作。於是就有了這段不尋常的經曆。

經常不刮胡子的處長

見過楊士鈺處長的人都知道,他胡子比較多。迎評那段時間,他既要處理教務處的日常工作,又要做好“迎評”辦公室的工作,工作忙,胡子也跟著瞎湊熱鬧。05年冬天他感冒後,整整持續了一個季度,到12月還不好,吃西藥不解決問題,改吃中藥後才見好轉。學校裏的每個男老師都很注意自己的裝容,尤其胡子多的人更是把刮胡子作為裝容的頭等大事。但楊處長因為工作任務重,頭緒多,加上生病,經常顧不上刮胡子就來上班,一臉滄桑的胡子讓不認識的人認為他已經上了歲數。一次,學校邀請了青海民族學院張維平副院長作為預評估專家來我校指導評估工作,臨走時張院長不無擔心的對我說,“你們這個楊處長年齡大啊!怕評估沒結束,這個人就倒下了。你們年輕人要多分擔些日常工作啊!”我很吃驚,心想楊處長年齡不是很大啊,後經和張院長交流,得知他是從楊處長胡子上判斷的。

迎評準備工作在推進,由於評估指標涉及學校的方方麵麵,對國家評估指標體係的理解非常關鍵,把握不準將會走很多彎路,為了避免這一點,楊處長結合評估要求和我校實際,做出了適合我校迎接評估的對評估指標解讀的材料,詳細列出了每個指標體係下麵用到的支撐材料,這使我校評估在資料收集上做到了“精、準”,也贏得了評估專家的認可。迎評準備工作到了後期,形成了學校3.7萬字的《自評報告》和5.1萬字的《結果與依據》。經過學校組織的相關人員反反複複、逐字逐句的推敲修改,最終定稿送入印刷廠。加之各專業教學大綱也要印製,材料的校對任務繁重。後來他說讓材料校對的整個人對文字都麻木了,看著材料,感覺字在紙上跳,怕出現差錯,在校對上吃了不少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