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中成長的藏漢雙語理科係
薛德軍
1980年前後,甘南州各縣(市)陸續成立了藏族中、小學,從此,藏漢雙語教學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合作民族師專根據自己的地理優勢搶抓機遇,於1990年開始籌備藏漢雙語理科專業。當時在沒有師資的情況下,由著名學者賽倉教授出麵與地方教育部門協調,從碌曲藏族中學引進一名雙語數學教;1991年,在學校多方麵的努力下,經省教育廳批準,麵向甘肅藏區正式招收了20名藏漢雙語數學教育專業學生,為合作民族師專藏語理科專業填補了空白,同時拉開了我校藏漢雙語理科教育的序幕。辦學初期隻有一名藏漢雙語數學教師,無一門專業課程藏語教材,教師上課隻能靠自己翻譯的講義稿,學生靠記筆記的方式學習。從第二年開始,給學生發放了老師手刻的油印講義稿,藏語數學課程開出率僅占總課時的10%左右。到了1993年由於師資緊缺,中斷了一年招生。94年又從夏河藏中引進了一名雙語教師,並從青海教育學院畢業生中選拔了一名優秀畢業生,基本緩解了當時藏漢雙語數學專業教學麵臨的師資匱乏狀況。為了促進藏漢雙語理科教學研究,於95年在數學係設立了藏漢雙語數學教研室。因當時甘肅藏區藏族中學理科生源相對較少,從1991到2000年每年隻招收一個班,均在20人左右。03年7月2日在原數學係藏漢雙語數學教研室的基礎上設立了藏語理科係,同時從藏中專、卓尼藏中、夏河藏中引進三名專業教師。經過近六年的努力,藏漢雙語理科係現已擁有數學教育(藏語方向)、初等教育(藏語數學與科學方向)、物理教育(藏語方向)三個專科專業,五個教學班,有來自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等省區的全日製在校學生近200人。
近幾年,借教育大發展的良機,藏漢雙語理科係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壯大。由於學生理科專業基礎相對較差,沒有適應學生學習的專業教材,多年來教師一直用自己的講義稿授課,學生也隻能用油印本學習。為了使藏族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和傳承專業知識,培養具有藏漢兩種語言接受和傳授理科專業知識的能力,藏理科係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於2002年由三名教師克服重重困難自己出錢編譯出版了四部切合學生實際的藏漢雙語數學專業專科教材,填補了我校該專業藏文版教材的空白。截止08年,全係教師共編譯、參編教材及教學參考書14部,並在省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完成了省級教育科學“十五”重點課題《藏族理科課程改革與教材建設研究》,其中一項成果獲甘肅省2005年教學成果廳級獎。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18年的艱苦努力,藏漢雙語理科係已有近500名學子走出校門,工作在甘肅及周邊藏區基礎教育的第一線,他們在在氣候惡劣、山大溝深、教育發展水平相對落後、工作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者簡介:薛德軍,甘肅民族師範學院藏漢雙語理科係書記,副教授。
八佾之舞(外一篇)
陳振興
剛剛安頓好不久,我悶得慌,出了宿舍,漫無目的地沿著馬路閑逛,不一會就到馬路邊的一排平房處看見一夥教職工在工會下象棋,大家正在為一步棋而爭論得很激烈。其中有一個年紀稍大一點的教師操著我熟悉的方言在和別人商量棋,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他果然出奇製勝。又下贏了一局後,是該吃中午飯的時候了,大家紛紛散去。我主動迎上去,自報家門。他也主動和我握手,也自我介紹,說他叫李明智。原來他和我家鄉高中時的數學老師柳葆老師是同班同學,按輩分應該是我的師叔了,初來乍到,聽著熟悉的鄉音,又是我的師叔,我不由地感到十分親切。他勉勵我要安心工作,認真備課,要站穩講台。當他問道“既來之則安之”是誰說的之後,又加問了一句“八佾之舞”是什麼?我不知所措,結結巴巴答不上來。他看出我的窘態,就和藹地說,所謂“八佾舞”,就是舞蹈者列成八排,每排八人,共八八六十四人,邊歌邊舞。這是周天子祭祀時所用的規格最高的舞蹈。我心裏十分佩服這位師叔紮實的國學基礎,又為自己的無知而羞愧。臨別時他非要讓我上他家吃飯,我借故推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