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在七樓會議室舉行“中國文聯千名文藝家萬裏采風團寧夏分團出發式”,自治區有關領導前來送行。
組織這樣大規模的活動,多年來在文聯還是第一次。
5月23日
早8點,我們乘坐的大轎車準時離開銀川,一路向南駛去,開始了為期一周的采風活動。
我們一分團是個綜合團,成員有作家、演員、書畫家共三十四人,加上兩名電視台隨團記者共三十六人。我們將到“1236”工程將要經過的兩地四縣的工地和農村進行采風。
11時抵中寧。旋即去參觀固海揚水工程的泉眼山泵站。山名泉眼,其實無泉,隻見一片亂石荒坡。倒是山下的泵站,由七星渠(多麼美麗的名字)、高幹渠,把黃河水提升到高高的坡地,使千古荒原變成了沃野良田。
固海揚水工程,於1986年建成。灌溉麵積62萬畝地,解決了20萬人的飲水問題。使灌區內的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根本改變,從山區搬遷農戶2.5萬戶,12萬人。這些深受幹旱之苦的山民們,從此有水有糧,從世世代代的貧困中走了出來。固海揚水工程,是揚黃提灌的一次成功演試。
泵站旁那用漢白玉砌成的方尖塔,是這一工程的紀念。塔身鐫刻著七個大字“千年黃河上高原”,在春日的陽光下閃閃發光。
下午去“1236”工程紅寺堡一泵站工地。
十一天前,我和譚書記、楊秘書長剛到過這裏。那天,這裏彩旗飄揚,鞭炮齊鳴,“寧夏扶貧揚黃灌溉工程奠基典禮”在這裏舉行,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和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汝岱為這項跨世紀的工程鏟下了第一鍬土。今天,這裏是另一番熱鬧景象:幾名大型挖土機地動山搖地轟響著,正在挖掘泵站的基坑,不遠處兩間草房,幾頂帳篷,是工人們的住處了。
采風團的藝術家為工人們表演了秦腔、京劇清唱、男聲獨唱、寧夏坐唱、手風琴獨奏。沒有任何舞台設備,甚至連個坐處也沒有,就那麼麵對麵地,演員們為工人獻上了自己的歌聲。
下午,采風團與中寧縣領導和縣文藝界朋友一起,召開了“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54周年座談會。”采風團團長、文聯黨組書記譚積洪及縣領導講話,“1236”工程有關負責人介紹工程情況。
晚間,書畫家們為縣裏作畫,其他人與縣文藝界同行聯歡。
5月24日
向同心縣去。
途中訪問河西區淌坊村。
這是一個吊莊移民點。十七年前,固海揚黃工程把黃河水引上這片幹渴了千年的工地,幾十戶村民也隨即從幹旱到極點的喊叫水鄉搬遷過來。他們拉著小毛驢車,他們的全部家當連個小小的毛驢車也裝不滿。他們攜婦將雛,來到這片陌生的土地。開墾荒地,壘牆蓋屋,在這片終於有了水的土地上一切從零開始。如今,十七年過去了,他們生活得怎麼樣了?
未進村,但見大片大片的麥田在和煦的春風裏湧動著綠浪。進了村,是成排成行的白楊樹。沿村道走進幾戶農家,農家的住房一概是瓷磚貼牆、瓷磚鋪地的新屋。屋內有沙發,有帶遙控的大彩電,有高級音響,和城裏人家的擺設幾無差別。而住房的寬闊敞亮卻是城裏人無法相比的。院子足有兩畝地大,院角有柵欄,欄裏有十幾頭大大小小的黃牛。主人講,小黃牛養上不到半年便可出欄,每隻可賣得五六百元錢。牛欄旁停著小手扶,是主人跑運輸用的。這幾戶人家,有一家在村子裏開著油坊,有一家開著碾房,還有一家的男主人外出做買賣。當然,首先是村外那大片的麥田,保障著每人二畝水澆地,這些都是農家的經濟來源。
最讓我羨慕的是那兩畝大的院子,院子裏種滿蘋果梨杏桃,和一架一架綠茵茵的葡萄。滿院的果樹,渲染出滿院濃濃的綠意與寧靜,不時有一聲兩聲鳥鳴自果林中傳出。“趕明兒我要住到你們家來呢!”我握住頭頂小白帽的女主人的手說,雖是玩笑,這安靜祥和的田園生活倒真是我傾心已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