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的王芳用詩一般的語言大聲呼籲:“同學們,你該去走一走,你該去看一看,你在延安這塊神奇的土地上走過了、看過了,我相信,你一定會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古老的格言,產生新的理解……讓我們繼承這金子般閃光的精神財富吧。延安精神在過去造就了一代建立新中國的棟梁之材,那麼,今天她一定也能哺育出一代振興中華的青年大軍。”
陝西師範大學的李瑞秦同學說:“在延安,我碰到一位騎自行車跋涉數千裏自費來延安的大學生。他說他在延安的每一天都被一種新的東西感動著、召喚著。他說‘找到了,我終於找到了!’”從他那激動的神情和明亮的眼神裏,我感到了一種強烈的共鳴。是啊,我們找到了,找到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靈魂,找到了一種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此時此刻,我們才發覺,我們這一代青年,在本該屬於我們的精神家園之外徘徊得的確太久了!
……
演講會開得嚴肅而又熱烈,洋溢著青春的氣息。
演講會外,更多的大學生們在思考。
陝西師大政教係的戴紅燕同學,對延安進行了考察之後認為:“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的成功,總是要靠一部分最堅定最忠誠的積極分子起組織、帶頭作用的。這些人是這項偉大事業的中流砥柱,沒有他們任何事業都將半途而廢。中國共產黨是一支為共產主義事業畢生奮鬥的最堅定、最忠誠的積極分子隊伍。因此,在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黨的建設,黨員的教育將顯得極其重要。創業難,守業更難,黨的健康成長是關係到我們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興旺發達的保證。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黨的領導,都不能放鬆對廣大黨員、幹部的教育,要堅決反對那種‘以黨的建設要適應新時期的特點為借口而放鬆黨的領導,否定黨的領導的錯誤論調。’這次延安之行,最深刻的感受是:重整黨風,重振黨威,純潔黨性,發揮作用應該是我黨目前情況下的一項極其重要迫切的工作。”
中文係的楊月智同學說:“同學們中普遍有一種無所適從的漠然與困惑。有的人在《聖經》裏尋找慰藉,有的人躺在被窩裏等待,有的人在談情說愛中虛度時光……通過延安之行,我產生了一種莫名的負疚感,我們不了解這塊土地,不了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甚至可以說,我們不了解共產黨。”
化學係的郭鳳玲同學說:“我從小接受的是愛黨、愛國的教育,唱的是《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東方紅》等歌曲。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的變化,特別是前兩年的社會現實和某些輿論的宣傳,尤其是社會當中一些醜惡現象,少數腐敗現象和軟弱現象,使我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在我思想中像抽大煙,暗娼之類見不得人的現象隻是在舊社會、資本主義國家才有,怎麼在我們社會主義新中國也出現了呢?在一度時間裏,我曾動搖,懷疑自己十幾年來的信念。我參加了今年的社會實踐活動,看到了被人們譽為革命聖地的延安。在那裏,我被那一幕幕的曆史圖景所吸引,無處不感到一種聖靈在浸泡著我。我被邊區軍民艱苦創業、自力更生的精神深深感動。麵對此情此景,怎能不由衷地折服於中國共產黨那特有的吸引人民、組織人民、克服困難、走向勝利的能力和氣魄呢!我想,今天我們黨一定能繼承保持和發揚延安時期的那種精神,必將領導人民克服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建立一個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強國。現在,我對中國共產黨、對共產黨人、對自己、對延安精神,都有了一個新的認識。不像以前,僅在感情上接受,而是從思想信仰上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以上這些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大學生們去延安實地考察的感受。在我們采訪過的學生中,程度不同地都受到了教育。他們加深了對共產黨的認識,加深了對人民的感情,他們一致認為,延安精神是永不過時的!
接觸90年代的大學生,在我們也可以說是不多的,我們感到,他們是很可愛的,他們同樣有著青年人的熱血和激情,重要的在於正確的教育和引導。
在我們采訪期間,欣聞陝西省委做出決定,把每年10月26日作為延安精神紀念日,並且得知延安精神研討會已在西安和延安召開。在延安采訪期間,我們看到來自各地的參觀訪問團絡繹不絕地湧來,其中包括港澳同胞和外國友人。這是一個好勢頭,相信去過延安的人們,那份感受是難以忘懷的。
希望使中國共產黨人從弱小走向強大,從山溝走向全國的延安精神,能夠發揚光大,從而使中華民族更加強盛發達。
六盤山上養路人
這裏是紅軍走過的地方。
半個多世紀以前,中國工農紅軍,在這裏翻越了長征途中的最後一座高山。
萬裏長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毛澤東,麵對高天淡雲,南歸雁陣,沐長風而臨秋色,以一個革命家的博大胸襟和他特有的非凡的浪漫主義情懷,吟唱出“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這氣勢磅礴的詩句,發出“不到長城非好漢”這金石之響的錚錚誓言。
往事已矣。中國革命翻過了萬裏長征那燦爛輝煌的一頁。那筆走龍蛇的《清平樂·六盤山》詩碑,將穿越曆史的煙塵,作為永久的紀念,屹立在這紅軍走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