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烈士陵園後,學生們依然心潮難平,他們被深深地感動了。在西北輕工學院的考察團裏,許多學生連夜寫了入黨申請書,食品係一位同學對帶隊老師說:“葉挺的事跡使我整夜不能入睡。延安之行,成為我人生的轉折點,我真正理解了延安精神的意義,我寫申請書,要求入黨。”
第四軍醫大的紅旗在延安街頭飄過,輕工學院的紅旗在延安街頭飄過,西藏民族學院的紅旗在延安街頭飄過,寧夏工學院、中國科技大學、南開大學、西南大學……數十個院校的紅旗,在延安的土地上飄過。這紅旗,吸引著延安人的目光,吸引著外來人的目光。
“走向太陽升起的地方”,青年軍人手舉的紅旗,引來了一位兩鬢斑白的老軍人。這是大連軍分區的馬相時司令員,他當年曾經在延安戰鬥過,如今舊地重遊,帶著老伴,帶著兒子。兒子也在念大學。此行是為尋找當年足跡,更是為了讓兒子接受延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兩代軍人,在延安碰麵了。雖說素不相識,但一樣的綠軍裝,一樣的領章帽徽,一樣的延安夢,兩代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司令員為他們講戰鬥故事,講革命傳統,講延安精神。年輕的軍人們,向老一輩敞開了心扉。司令員的老伴,原來也是第四軍醫大學畢業的。新老校友相見,更多了一層話題。
他們以軍人的方式,紀念這難忘的會麵。年輕的軍人,站成整齊的一列,舉手敬禮,請司令員檢閱他們的隊伍。雖隻是九個人的一列,依然像千軍萬馬一樣正規。這也許是世界上最小的閱兵式,但它卻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
“走向太陽升起的地方”,也引起了更多人的注意。比利時共產黨左翼聯盟考察團正在延安考察,他們指著旗子,豎起大拇指:“GoodChineseYoungmen!”(中國青年好樣的!)
一路啃饅頭、喝開水來到延安的這支九人小分隊,在延安五天,每天每人一元五角的夥食費。一元五角,僅僅是一碗麵條的價格。他們住在軍分區招待所,這裏夥食較外麵便宜,但在主食之外,也隻能是一盤素菜加點鹹菜而已。每到吃飯,大家你推我讓,誰都不肯往菜盤裏伸筷子。這幫從不知“苦”為何物的大學生們,在有意識地自討苦吃。不是矯情隻想親身體驗一下艱苦。他們意識到,年輕人如果一點不識“苦”滋味,那是很難真正長大的。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延安,為老區人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們高舉紅旗,步行到當年大生產的基地南泥灣,為那裏的老鄉查病、看病。這些未來的軍醫們,像真正的大夫那樣,掛起聽診器,為老鄉診病。他們把隨身攜帶的藥品開給病人們。在回程的路上,他們又進行了夜行軍,從路旁挖來苦苦菜野炊。他們是大學生,他們又是軍人,他們要好好地利用這彌足珍貴的時間,在延安的土地上鍛煉自己。
一支浩浩蕩蕩的學生隊伍來到了南泥灣。這是西北輕工學院的大隊人馬。
在延安參觀學習幾天之後,他們來到這裏,這是學院黨委預先安排好的。他們要求學生們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讓學生們更深入地了解社會,了解老區人民。
南泥灣,這個在當年大生產運動中被開發出來的“陝北的好江南”,在共產黨的創業史上有著輝煌的一頁。
1990年夏季的一天,這裏忽然熱鬧起來。當地的老鄉們,像當年迎接八路軍一樣,騰窯洞,掃院子,迎接西北輕工學院的498名師生的到來。他們把上房讓出來,把土炕燒得不冷不燙,鋪上嶄新的羊毛氈。剛結婚不久的小兩口也把新房騰出來,給學生們住。498名師生,撒滿了這小小的陝北小鎮。
綠草茵茵的山坡上,大學生們手執羊鞭,和羊把式一起隨著羊群翻過一山又一山。
田野裏,大學生和農民一起揮動鐵鍬鎬頭,幹得汗流滿麵。
農家小院裏,大學生和老鄉團團圍坐著剝玉米。
他們坐在一起,感到彼此的心一下挨得那樣近。
三天,時間不長,這些從大城市來的青年們,感到他們更深地了解了老區,了解了社會,了解了人民。
三天裏,留給他們多少永遠難忘的記憶。
機械係的成衛軍不會忘記,剛到南泥灣時,看著圍在隊伍旁邊的那些髒兮兮的小孩,真不願意在老鄉家吃飯。可一旦等大家吃完飯再見麵時,全都有說有笑,老鄉們的熱情融化了他們。
造紙係的陳峰不會忘記,老鄉們吃玉米麵糊糊,吃土豆煮辣椒,卻借來白麵,為學生蒸饅頭,做麵條。
機械係的宋鳳梅不會忘記,當同學生病的時候,七十多歲的老大爺拄著拐棍,步行十多裏買來西紅柿、黃瓜給學生吃。
機械係的郭學峰更加不會忘記,他住在馬場村一個黨支部書記家裏,這是個老支書了,胡宗南進攻延安時他就帶領群眾和敵人鬥爭了。如今,革命勝利多少年了,這個為革命戰鬥了一輩子的人,卻仍然家徒四壁,兩個被歲月熏炙發黑的紅木櫃,幾床破棉被,就是全部財產了。前幾年,老支書得肝癌死了,黨組織給了兩千多元的撫恤金,他老伴卻隻收下八十元,作為喪葬費,餘下的全部退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