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紀實(4)(3 / 3)

延安大學副教授郭必選,多年來,把延安精神作為專門的學問來研究。他著書立說,大聲呼籲。

1990年暑期,是郭必選副教授最繁忙的一個夏天。白天晚上,他常常腳踏自行車,到學校,到賓館,到禮堂去講課。聽者有本地的,有外來的,有來延安參觀的人們,更多的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們。長長的禮堂裏坐得黑壓壓一片,窗台上、門口外,也擠滿了人,看著眼前一雙雙年輕熱情的眼睛,他感到由衷的欣慰。作為一個大學教授,這種場麵,他並不陌生,但在今天,它卻另有一番特殊的意義。近些年來,他身在學校,看到一陣陣的西方思想如潮水般在學生們中湧來湧去,薩特熱、尼采熱、弗洛伊德熱……種種熱潮,顯示著一代青年的茫然。

眼看著這些,他焦急,他不解,我們守著那樣博大精深的精神財富,卻視而不見,偏要去尋找那些未必符合我國國情的東西,身在寶山不識寶哇。他相信,是瑰寶,最終不會被埋沒。而延安精神,就是產生於這塊土地上植根於這塊土地的瑰寶。多年來,他不顧冷落,把延安精神作為專門的學問來研究,在這個領域裏,他頗多心得。

在“陝西省大學生延安精神講習班”上,他一場報告,語驚四座,引起夏日急雨般的熱烈掌聲。

他認為,延安精神不是孤立的,它實際是馬列主義、儒家文化和陝北文化融會貫通的結晶體。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曾經鎮守延安的北宋大文學家範仲淹的名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傳統道德觀念;陝北窮鄉僻壤的困難環境,以及陝北民歌,口頭文學所表現出的那種樂觀向上的精神,被共產黨人所接受、所升華,賦予了新的時代精神和新的內涵。在特定時期,特定環境裏形成了延安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才使共產黨取得了奇跡般的勝利,創立了一個新天地。延安精神,使共產黨從延安走向了全中國。

……

郭必選教授旁征博引,句句璣珠,禮堂內外,鴉雀無聲。四個小時,人們隨著講課者遊曆了一個奇妙的世界。這裏有高山流水,有鳥鳴清泉。這是一個使人們的心靈變得更加純淨的精神世界。從此,他們對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入更本質的了解,對這種偉大的精神的現實意義,也更加心悅誠服。

很遺憾,我們在延安采訪期間,未能與郭教授會麵。以上所引郭教授的觀點,是從被采訪者口中聽到的,未必準確。但在我們采訪對象中,凡聽過郭教授的課者,都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使他們對延安精神有了更深入更本質的了解,也更加心悅誠服。對此,我們想郭教授應該是欣慰的。

延安的思索

1990年10月23日,我們采訪了共青團陝西省委副書記田曉光同誌,他說:

“我們早已注意到了這個現象,無論是大學生自發還是有組織地去延安,都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是一件值得宣傳和讚揚的大事件。”

“江澤民總書記最近談到‘一是要學馬列,二是要學傳統文化’,這是一個新提法。”

“而延安精神,就是馬列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東西,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青年學生,不單要學習延安精神,還應加強中國近代史、現代史的教育。工商學院外語係有一個學生,自小在西安長大,對‘小米加步槍’這句話,他原來的解釋是,那時候沒有子彈,把小米加進步槍裏去打仗。這也許是個極個別的例子,但也反映一部分學生曆史知識的貧乏,和學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田曉光同誌曾多次參加老區慰問團去延安,1990年暑假的“陝西省大學生延安精神講習班”也是他組織帶隊的。他說,每次去延安,都受到一些教育。這裏有革命傳統的教育,也有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的教育;延安地區的人民,保留了很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這些傳統美德,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丟掉了。

作為一個省團委節記,他希望青年學生們沿著正確的道路成長。他同時也感到,對延安精神,雖然中央領導一再號召,但並未引起足夠的注意。目前社會上有法門寺學會、蘇軾研討會等等,這些當然都是必要的。但對延安精神,也應該大張旗鼓地宣傳,這對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

團省委正在做著這個工作。10月26日,“西安高校學習延安精神演講會”在陝西科大禮堂召開。從電視屏幕上,我們看到了陝西省電視台演講會實況轉播。九名大學生走上講壇,講他們對延安精神的感受。

西北工業大學十係89級研究生,西北工業大學1990年赴延安革命傳統教育夏令營營員鄒雪飛以樸素的語言說:“我們提倡艱苦樸素、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並不是要人們再去住窯洞、穿破衣。相反,我們是提倡人們用當年的延安精神去擺脫貧困,改變落後,過上更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