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樁樁,一件件,觸動著大學生們的心靈。毋庸諱言,當年的老區,如今依然是貧窮的、落後的。但質樸、善良、勤勞、克己,這些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卻如金子般在老區人民的身上閃爍。老區的貧窮,中國經濟的落後,使大學生們看到,現在遠不是享受的時候。90年代的大學生們,重任在肩,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老區的艱苦,使大學生們反省。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和美德,在商品經濟發達的今天,不應該被丟掉。大學生們在思索。
機械係一位學生說:“我從小在城市長大,出生在幹部家庭。我從來沒喝過玉米麵糊糊,可是在南泥灣我喝了三天,吃的是清水煮土豆,現在想起來在學校扔饅頭倒米飯,心裏很羞愧,覺得對不起老區人民。”
何樹舉同學說:“在三如莊推著石碾為老鄉磨玉米的時候,一種沉甸甸的感受猛烈地敲打著我年輕的胸膛,心房激起的波浪堵塞了我的喉嚨……南泥灣需要力量,需要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巨大科技力量;黃土地需要耕耘,需要肩負曆史使命的大學生為她的富強而耕耘。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有多少地方在等著我們,有多少人民在期待著我們去勞動去工作,為民族的富強而奉獻出自己的聰明才智;而從奉獻中,我們也將實現大學生的價值,人生的價值。”
有的學生在總結中寫道:“三天的勞動生活,使我長大了許多。不珍惜學校的學習環境,有愧於革命先烈,有愧於老區人民。不與老區人民實行三同,怎知勞動的艱辛,哪曉得一滴水來之不易,哪知道幹成一件事那麼難。我要從夢幻中走出來,用勞動換取四化大業,把知識奉獻給養育我們的黃土地。”
回到學校以後,參加延安考察團的同學拿到一個問卷,問大家對延安之行是否滿意,回答是一致的——“非常滿意。”
院黨委宣傳部張部長對我們講,他們有個打算,準備把南泥灣作為長期的教學聯係點,使所有的學生在校期間都能去一次延安和南泥灣。到那裏接受延安精神和革命傳統教育,以使學生們更加健康地成長。
實際上,就是在前些年延安遭受冷落的時期,依然有這樣的大學,把延安作為教學基地,每年都要組織師生到延安去。
西藏民族學院是這樣,上海大學是這樣,解放軍政治學院更是這樣。這個以培養在職軍官為主的指揮院校,多年來,把延安作為一個教學點,有教員,有教室,有一整套關於延安精神的教材。當我們從電視上看到他們拍攝的電視政論片《永恒的精神》時,那翔實的曆史資料,珍貴的曆史鏡頭,精彩的解說詞,一下子便深深地吸引了我們。
在政治學院的電教中心,黨史教研室教員,《永恒的精神》撰稿人之一張永葆向我們介紹了幾年來學院對延安教學的情況。院黨委遵照鄧小平同誌一定要恢複和發揚延安精神的教導,建校之初,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撥款30萬元,在延安建造了2600平方米的窯洞式樓房,作為延安教學的基地。迄今,已先後組織了三十批一萬多名學員赴延安進行實地教學。接受過延安精神教育的曆屆學員們,當他們在老山前線浴血奮戰時,當他們在日常工作中,延安精神常常激勵著他們。
在學院為我們組織的座談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們激動地傾訴了他們對延安的感受。
一區隊長梁棟高屋建瓴地說,延安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黨的建設,四化大業的實現,離不了延安精神。
駐地在廣東潮州的七班長劉樹旺,當他在延安的窯洞前肅然靜立時,想起了那南國的燈紅酒綠,那一擲千金的揮霍。延安之行,使他看到我們的祖國仍是落後的,貧窮的。任何奢侈、享受都是極不應該的,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在四化建設事業中至關重要。
從東北長春來的朱明誓說,這些年來,我們丟掉了很多好的東西。而拋掉了延安精神,就是拋掉了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應該把延安精神作為武器,去糾正黨風,使共產黨變得更加純潔,更加強大,才能領導中國去實現四化。
來自天津的王希明則以他親眼所見,看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隻有強盛了,才可能受人尊敬。因此,自強不息、奮鬥不已的延安精神,是永不過時的。
……
這些來自新疆邊防、雲南前線、東北雪原、南海之濱的在職軍官們,在他們的學校生活中,延安之行,使他們受到實際生動的教育,這將使他們終生難忘。相信在他們以後的工作生活中,延安精神將時時引導他們。
在大學生重新掀起的延安熱中,陝西省有關部門以敏銳的眼光,注意到了這一令人欣喜的現象,及時進行了組織和領導。1990年暑期,由省團委、省教育廳、省教工委組織,由四十八所高校105名團幹部和優秀學生組成的“陝西省大學生延安精神講習班”在延安開學。
講習班上,學員們參觀革命舊址,瞻仰烈士陵園,請老紅軍講傳統,並請來專家教授進行專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