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紀實(3)(1 / 3)

西安開往延安的班車上,幾名男女青年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幾位軍人,隻是除了帶隊的那位肩章上有一道杠兩顆星外,其餘的,綠軍裝上是兩塊鮮紅的肩章。這是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四大隊一分隊的學員們,六男三女。帶隊的是他們的指導員彭運力中尉。這是奔赴延安的學生大軍中的一支小分隊。

他們是自發組織的。

快放暑假了。學校要求學生利用假期進行社會考察。不約而同的,他們想到了延安。

從很小的時候起,他們從爸爸媽媽嘴裏聽到延安,從書上看到延安。考入軍校,成了大學生,成了軍人,又處在距延安不太遙遠的西安。延安在他們的心中更加貼近了。去親眼看一看延安,去親身感受一下延安,去實現這美好的願望吧。

王曉紅,這個陰山腳下長大的蒙古族姑娘,本來決定利用這個假期去南方好好玩玩。大上海的繁華,杭州西湖的秀麗,江南風景的明媚,對於從未到過黃河以南的她,無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但是當她聽到去延安的消息後,她毫不猶豫地退掉了去上海的車票,加入了北上的小分隊。

在中國共產黨的曆史上,有一個有名的“古田會議決議”,一區隊的林雨東,家鄉就在古田這個地方,因此他從小就比別人更多地接受了革命傳統的教育。千裏迢迢從福建來到北方上學,他的心早就從南方的老根據地飛到了北方的老根據地,他當然不會錯過這樣一個去延安的機會。盡管他的口袋裏裝著父親的來信,告訴他家鄉遭了水災,讓他回去。

還有來自福建莆田農村的陳福權,也把家裏拍來的電報藏了起來。

南方,可以以後再去;家鄉,可以以後再回;去延安的機會,卻可能隻有這一次。

延安,像磁石,吸引著顆顆年輕的心。

平時省吃儉用從津貼費中節存下來的錢,還有剛剛收到的爸爸媽媽寄來讓他們探家的路費錢,集中到一起,作為延安之行的路費。

一區隊的謝華,算是他們中的“財主”了。這個聰明精幹的姑娘,從小學起就是學生幹部,在高中時入了黨。爸爸在沈陽郊區開了兩個小工廠,效益不錯。媽媽心疼這個為他們爭光爭氣的寶貝女兒,常給她寄些零花錢,她沒有零花,全存了起來。這次,她拿出錢來,借給別的同學,又買了一台海鷗相機,她將為同學們拍攝那些難忘的時刻,留下永遠的紀念。

出發之前,他們把軍用水壺灌滿開水,又從食堂拿了三十個饅頭和一些榨菜,這就是他們在一整天的長途汽車上的飲和食了。都知道麵包比饅頭可口,汽水比白開水好喝,魚肉罐頭勝過鹹菜,可他們沒買。不僅僅是因為錢少,去延安,他們有意要嚐試一下艱苦的滋味。當他們在長途汽車上拿出這些樸素的幹糧時,滿汽車啃著燒雞,喝著罐裝飲料的旅客們投來了驚異的目光。

1990年7月至9月,在西安通往延安這條繁忙的公路上,不間斷地飄灑著中國大學生們的歡聲笑語。

陝西輕工學院,出動了十多輛大轎車,來了四百多名大學生,出發前,還從當地駐軍請來教官,進行了三天的軍訓。

西藏民族學院的一群剛由雪山高原來到內地的農牧民的後代們來了。

遠在天府之國的西南大學的大學生們來了。

黃浦江畔的上海大學、上海音樂學院的大學生們來了。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南開大學、西北大學、西安交大、航空學院、導彈學院、大連工學院、山西財經學院、內蒙古師範大學……

據延安革命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1990年7月至8月底,一個半月的時間裏,他們接待了十多萬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們。從延安各個參觀點鬆散的管理來看,這個數字,其實並沒有記錄下來訪大學生的全部數字。

中國90年代年輕的大學生們,潮水一般湧向延安。

他們看慣了都市開放繁華的雙眼,將會看到些什麼?

他們比中國任何時代的大學生們都要活躍的思想,將會思索一些什麼?

來到了延安,看到了延安

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有著非凡地位的塞上古城,以她樸素無華的本來麵目,迎接著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們。

二十來歲的青年人,生長在優越的環境裏,十幾年、二十年的人生之路,滿是鮮花與和平鴿,滿腦子是五彩繽紛的幻想。革命聖地,在有些青年的心目中,它應該罩著神聖的光環,閃爍著五色霞光。

眼前那連綿不絕的黃土山峁,陳舊灰暗的街道樓房,使他們心中有了一絲失望。“延河水並不滔滔,寶塔山並不巍巍”,有的大學生發出了這樣的慨歎。

但是很快地,他們便被延安征服了。

在這裏,他們看到了一段輝煌的曆史,一種偉大的精神,一種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深厚積澱。他們年輕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了。

1935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踏過千山萬水,曆盡千難萬險來到黃土高原的腹地。這裏是中國偏遠貧困的一隅,沒有富庶的土地,沒有豐富的物資。然而,十三年後,這支隊伍從延安走出去,占領了北京,占領了上海,占領了中國所有的城市和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的土地,把原來統治中國國土的國民黨軍隊趕到了海峽那邊的一隅。曆史不容置疑地擺在麵前,這種位置的對調,是曆史的必然,也是曆史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