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紀實(3)(3 / 3)

範續亭將軍在《贈朱總司令》詩中寫道:“時人未識將軍麵,樸素渾如田舍翁。”詩是寫朱總司令的,也是當年共產黨領導人的寫照。黨的領袖們,與普通士兵和人民一道過著艱苦的生活,一樣住窯洞,一樣穿布衣,一樣每天五分錢的菜金,一樣開荒種地。上下一致,官兵一致,軍民一致。正如朱德同誌所說,這裏“隻見公仆不見官”。

一名外國記者考察延安後的評語是:“這裏沒有徇私舞弊,以權謀私和貪汙腐化的現象,這裏是一片淨土。”

對此,90年代的大學生們感慨頗深。

他們雖然尚未走上社會,但社會上的另外一麵他們卻看到聽到了不少,利用職權、謀取私利者有之;貪汙腐化者有之,徇私舞弊者有之……這些,都曾使他們陷入深深的困惑,陷入消極沉悶之中。現在,在延安,他們看到了共產黨聖潔的曆史,這是一個新鮮的、健康的、生機勃勃的政黨。這樣的黨,是有號召力的,是得到人民群眾衷心擁護的。

當年共產黨偏居一隅,都能夠一舉拿下全中國,這個他們以前覺得不可思議的奇跡,在延安,他們找到了最根本的答案。

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這裏,大學生們聽到許多當年人民群眾擁護愛戴仁義之師的故事。

青化砭戰役打響前,西北野戰軍主力二萬餘人,在離敵人僅僅六七公裏的地方設埋伏兩天,竟然未被敵人察覺。如果沒有當地老百姓的密切配合,那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在這裏,大學生們還聽到了這樣一件事。

1945年8月,毛澤東、周恩來要去重慶與國民黨談判。消息傳開,許多群眾紛紛趕來,一再請求毛澤東不要去。

陪同的國民黨高級將領張治中,目睹這種情景,感慨地說:“延安軍民對黨的領袖最大的關切,真叫人感動。”幾年之後,這位將領又去北京與共產黨談判,並一去不歸,棄暗投明,也許就是當年種下的契機吧。

一樁樁,一件件,令90年代中國的大學生們感動不已。他們目睹了一個偉大的時代,看到了一個偉大的黨,一種偉大的事業。

這個黨,這個事業,具有那樣強大的感召力、吸引力。進步青年學生們拋開優越的生活,從國統區跑來了;海外華僑青年,遠渡重洋趕來了;優秀的外科大夫白求恩、柯棣華也萬裏迢迢,從大洋彼岸趕來了。

僅1938年5月到8月,經西安“八路軍辦事處”介紹來到延安的青年,就達2388人。有一批上海青年,曆時十三個月,行程一萬多公裏,衝破重重阻隔,來到延安。百川歸海,無數進步青年,向往延安,奔向延安,一輪火紅的太陽,將從延安升起。

“黃河之濱,集合著一群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夕陽輝耀著山頭的塔影,月色映照著河邊的流螢……啊,延安,你這莊嚴雄偉的古城……”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那風雲激蕩、雄偉壯闊的時代,令年輕的大學生們無限向往。

延安革命烈士陵園,蒼鬆翠柏環繞,異常靜謐肅穆。這裏,長眠著四八空難中犧牲的葉挺、王若飛烈士。

大學生們打著紅旗,抬著花圈,懷著一腔敬仰之情,來到這裏,隨著講解員深情激動的語調,他們被深深地感動了。

無產階級革命家王若飛,麵對敵人嚴刑拷打和百般利誘,堅貞不屈,大義凜然。他麵對屠刀,昂首挺立:“我生為真理生,死為真理死,除了真理,沒有我自己的東西。如果今天,我能為真理,為廣大的勞動者而死,我就會含笑以赴。”

北伐名將葉挺,身陷囹圄五年之久,在敵人的威逼利誘麵前,其誌不改。出獄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致電黨中央請求重新入黨,電文說:“毛澤東同誌轉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我已於昨日出獄。我決心實行我多年的願望,加入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在你們的領導下,為中國人民的解放貢獻我的一切……”

堅定的信仰,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的高風亮節,感天地而泣鬼神,昭日月而貫長虹。

淚水,流滿了年輕大學生們的臉頰,也衝洗著他們的心靈。他們緩緩舉起右手,麵對烈士英靈,莊嚴宣誓:“繼承先烈遺誌,發揚延安精神,振興中華,實現四化。”

烈士墓前,大學生們絡繹不絕。

第四軍醫大的學生們宣誓;

寧夏工學院的學生們宣誓;

西藏民族學院的學生們宣誓;

陝西省大學生延安精神講習班的學生宣誓;

……

陵園的蒼鬆翠柏看到了,潔白的墓碑看到了,四周的青山看到了。那些日子裏,多少年輕的大學生們,在這裏莊嚴地舉起右臂,發出也許是他們有生以來最莊嚴的誓言。

西北輕工學院的學生們來祭奠烈士墓時,正逢下雨天氣,他們坐在自己帶來的小馬紮上,傾聽著烈士們的英雄事跡。雨越下越大,學生們頭發濕了,衣服濕了,仍然一動不動,任憑雨水和著淚水,流過他們的臉頰。

在這裏,他們表現出了從來沒有過的組織性和紀律性,誰說90年代的年輕人什麼都不信?真正正義美好的精神,一樣強烈地感召著他們。先烈們地下有知,該也是欣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