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紀實(3)(2 / 3)

奇跡是怎樣產生的?

中學小學的課本上寫著。但是,隻有當年輕的大學生們置身在實景實地的時候,他們才切身感受到他們從書本上所沒有感受到的。

鳳凰山麓,一所幽靜的小院,迎門處,一叢刺玫生長得蓬蓬勃勃。兩間窯洞,箍著土灰色的石塊。窯旁,一盤石碾。這是毛澤東初到延安時的居所。

土炕、布被,油漆落盡的方桌,關不嚴的老式木櫃,牆上掛著毛主席與白求恩的合影。一切,簡陋得不能再簡陋,樸素得不能再樸素。在這狹小簡樸的空間裏卻曾經活躍著一顆異常睿智的大腦。它涵蓋四野,騖及八荒,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裏,神州大地,世界風雲,盡收眼底,“欲與天公試比高”,勢絕古今。胸中自有雄兵百萬。一位偉大的曆史人物,在這裏導演了中國曆史上的一場轟轟烈烈壯麗輝煌的話劇。

走進這窯洞,肅穆之情油然而生。

偉人已然遠去。站在他曾經置身的空間,卻依然感覺到他的存在。

90年代的大學生們,沒有經曆過二十多年前的那場造神運動。但當我們采訪時,不止一人說出了當時的這種感受。

中國科技大學的同學說:“走進這窯洞,有一種觸電的感覺,對毛主席一下子肅然起敬。”

西藏民院的趙小兵同學說:“原來以為,領袖也不過是普通的人。這次到延安參觀,看到毛主席住在寒冷的窯洞裏,在昏暗的油燈下,卻寫出了《論持久戰》《矛盾論》《實踐論》等百萬字的文章,指揮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感到他確實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偉大人物。在毛澤東和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革命才取得了偉大的勝利,中國的曆史才開創了一個新的紀元。”

楊家嶺,林木蔥蘢,紫氣蒸蔚,這裏,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走向太陽升起的地方”,鮮豔的紅旗上,金字閃爍,第四軍醫大學的學生們邁著整齊的步伐走來了。

寧夏工學院的學生們騎著自行車趕來了。

西北輕工學院的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地趕來了……四麵八方的學生都來了。

他們參觀了七大會址,參觀了領袖們居住的土窯,參觀了毛主席發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的中央大禮堂。

最後,他們來到一片鬆柏環繞的土壇。

1944年,八路軍的一位普通班長,在燒炭時,窯洞倒塌,以身殉職。消息傳到毛主席那裏,他放下手頭紛繁的工作,立即指示:要開追悼會。說罷,他提起沉重的筆,為追悼大會題寫了“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誌致敬”的挽詞。

這片鬆柏環繞的土壇,便是當年追悼大會會址。

就在這次追悼會上,毛澤東作了《為人民服務》的著名演講。

四十六年後的今天,中國新一代的大學生們,站在這片土壇上,齊聲朗誦《為人民服務》。他們感到一種精神的洗禮,加深了對共產黨的了解。

一位是黨的領袖,一位是普通士兵。這篇文章,反映了官與兵的平等,更是對一種精神的提倡。

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在楊家嶺,在棗園,在四八烈士陵園,在大學生涉足的所有地方,延安的曆史上,貫穿著、閃爍著這種偉大的精神。

棗園,原名延園,1935年至1943年間,這裏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這裏滿園棗樹遮天蔽日,濃蔭鋪地。一條清清小溪淙淙流過。1940年,中央機關和附近部隊幫助群眾修起了這條長達六公裏的小渠,解決了附近農民吃水用水的大難題,老百姓感激地把它取名為“幸福渠”,它成了當年共產黨想人民,為人民的象征。在棗園,一幅照片吸引著學生們的目光。1943年正月十五,中央書記處請來了二十四位六十歲以上的老鄉,在小禮堂裏為老人們拜年祝壽。有位七十歲的老農民接過毛主席敬給他的酒,感歎地說:“我長這麼大,從光緒到宣統到民國,第一次看到官府的人為我們老百姓祝壽。”這張照片,就是當時留下的珍貴鏡頭。

吸引學生們目光的,還有這樣一幅照片:這是一幅王震同誌和外來友人的合影。年輕時的王震將軍英姿勃發,身著粗布棉衣,腳前擺著一盆花草。誰能想到,這盆花,竟是為了遮擋住王震同誌鞋上的破洞。

從這幅照片,從延安的每一寸土地上,大學生們看到的是艱苦的歲月,也看到了在那艱苦的歲月裏形成的一種精神力量。

在棗園、楊家嶺、王家坪的土坡上,大學生們參觀了領袖們的故居。黃色的土窯洞,簡陋的桌椅,幾隻會客用的土沙發,便是最高級的奢侈品了。

美國記者斯特朗在她的訪問記錄中寫道:“黨的負責幹部住在寒冷的窯洞裏,憑借微弱的燈光,長時間的工作。那裏沒有講究的陳設,很少物質享受,但是住著頭腦敏銳、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在這艱苦的歲月,為了生存下去,戰勝敵人,黨的領導人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黨的領袖們,與普通士兵一樣,投入到大生產中去。那擺在領袖故居的紡車就是見證,那一片片菜地就是見證。共產黨的領導者們,用他們那扭轉乾坤的雙手,紡線、種地。周恩來曾是紡線能手,朱德像對待孩子一樣細心地耕耘他的那塊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