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當領導要有很強的協調能力(2)(1 / 3)

當孩子手中拿著玩具時,父母可以拿其他的東西遞給孩子,然後從孩子手中取走玩具。通過這樣的反複訓練,孩子便學會了互惠與信任。

當然,父母要對孩子進行引導,讓孩子覺得分享對他來說不是一種剝奪,而是增加了許多樂趣和利益。

2、父母要教孩子學會欣賞和接受別人。

隻有能夠真誠地欣賞他人的長處,孩子才能從內心深處真正地願意接受別人。從實質上來講,合作就是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是雙方長處的融合,也是雙方短處的相互彌補。隻有相互認識到對方的長處,欣賞對方的長處,合作才會有真正的動力和基礎。因此,父母要經常給孩子灌輸這樣一個思想: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任何人都要學會真誠地欣賞他人。

3、父母要教孩子學會關心他人,學會善解人意。

關心他人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也是個人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一個人對他人的關心是形成其合作能力的前提。父母在給予孩子關心的同時,也應該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讓孩子在接受關愛的同時學會關愛他人。

4、父母要讓孩子多參加合作性的活動。

社會心理學家多伊奇曾經提出了這樣一種理論:當一個活動的目標和手段是參與者積極地相互依賴時,最可能產生合作關係。結果表明,合作組成員表現出更大的相互依賴感和更密切的合作關係。

因此,父母可以讓孩子多玩一些合作性較強的活動。諸如過家家、共同搭積木、拚板等。另外,一些體育活動和遊戲,如足球、籃球、跳皮筋、跳繩等,既有團體之間的對抗與競爭,更有團隊內部的合作,這些都非常有利於孩子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的培養。

5、父母要教給孩子一些合作的規則與技巧。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在合作中要既尊重他人,服從大局,又要有自己的立場。當然,凡事都要講究一個度,不管是容忍還是遷就,隨和還是讓步,都要有一個尺度。在合作的過程中,既不能唯我獨尊,隻想著自己,也不能完全放棄自己的原則,而是要充分顧及他人的要求和需要,在必要的時候做出一定的讓步和犧牲,同時又要保持自己的立場與個性,努力爭取同伴的信任和尊重。

6、教孩子在競爭中合作。

現代社會既要求人們進行激烈的競爭,又要求人們進行廣泛的多方麵的合作。其實,這兩點並不矛盾。同樣,一個人如果缺乏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和合作的能力,那麼,他不僅在事業上不會有所建樹,就連適應社會都很困難。

許多父母總是教孩子與人競爭,希望自己的孩子超過他人。確實,競爭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夠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激發孩子的上進心。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最高興的是孩子在班級中學習成績名列前茅。這種片麵強調智力競爭,忽視合作精神培養的現象是很有害的。事實上,不管是競爭還是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不會與人合作,對其將來非常不利。

專家認為,競爭會損害孩子的社交能力發展,而合作活動則能夠幫助兒童發展與人交往的能力。孩子在進行合作時會運用的社交技巧有:傾聽他人、解決衝突、支持及鼓勵他人、輪流參與、向他人表達勝利的喜悅,以及向他人說明批評性意見的能力。

作為父母,要教育孩子端正競爭心理。競爭的目的在於實現目標,而不在於反對其他競爭者。

尊重別人。

除營養和知識以外,孩子們更需要的是尊重。因為他們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意願和個性。

無論是父母、老師還是親友都沒有特權去支配和限製他們的行為,大多數情況下長輩不會代替孩子做出選擇,而要讓孩子感到自己能主宰自己。關於這一點,我們有必要借鑒美國家長的一些做法。美國家長對孩子的尊重體現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

1、蹲下來跟孩子說話。

美國人十分講究對孩子說話的口氣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講話,父母不但要認真聽,而且有時應蹲下來與之對話,使對方感到你在尊重他,並可避免他存在受傷害、受刺激的感覺。

在加州,一天,媽媽帶彼得和邁克兄弟倆去超市,彼得先坐進汽車,邁克顯得有些不高興,他認為自己小,別人應當順著他。

媽媽窺出邁克的心病,馬上在車門口蹲下身子,十分和藹地對邁克說:“誰先坐汽車,你認為很重要對不對?”邁克看著媽媽,會意地點點頭,然後鑽進汽車挨著哥哥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