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群居動物,與人交往是一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情,怎樣讓孩子從小就能夠和別人和諧相處,是關係到孩子長大成人之後的交際和與人合作能力的一件大事。與人溝通交往是每個領導者都必須要麵臨的,所以,培養孩子的溝通、交際能力是培養孩子領導力的一個重要方麵。
教孩子學會傾聽。
英國作家蕭伯納是個很聰明、很健談的人。少年時,他總是習慣於表現自己,無論到哪裏都說個沒完,而且出語尖刻。一次,他的一個朋友忠告他:“你說起話來真的很有趣,這固然不錯,但大家總覺得,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更快樂,因為他們都比不上你。有你在場,大家就隻能聽你一個人說話了。加上你的詞鋒銳利而尖刻,聽著實在刺耳,這麼一來,朋友都將離你而去,這樣會對你又有什麼益處呢?”
朋友的提醒給了蕭伯納很深的觸動,他從此立下誓言,決心改掉“自話自說”的習慣,這樣,他重新贏得了朋友的歡迎和尊敬。
西方有句名言:上帝分配給人兩隻耳朵,而隻給人一張嘴,意思就是要人少講多聽。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學會傾聽,不但能給予他人自信,使自己取得信賴、贏得友誼,也是了解別人的最好的方式。
怎樣讓孩子善於傾聽呢?
1、培養孩子傾聽的習慣。
有的孩子在聽他人講話時要麼心不在焉,要麼目標轉移,要麼四處走動,這種行為使說話者受到傷害。談話不僅無法收到較好的效果,還會影響到雙方的關係。
家長一定要端正對孩子的態度,孩子首先是一個獨立的人,其次他是一個與大人平等的人,如果孩子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習慣,要想讓孩子傾聽他人是不太可能的。因此,父母既要重視孩子的自尊心,也不能把孩子當成全家的中心,什麼事情都圍繞孩子轉。應該讓孩子懂得在聽別人講話時,要尊重他人,可以自然地坐著或者站著,眼睛看著說話的人,不要隨便插嘴。安靜地聽別人把話說完,這是一種禮貌行為。
2、提高孩子對聲音的注意力。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注意是一座門,凡是外界進入心靈的東西都要通過它。”根據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研究,人在集中注意力時,大腦皮層上就會產生“興奮中心”,在同一時間內,隻能有一個“最優勢的興奮中心”。所以隻有喚起孩子對聲音的注意,集中注意力有意傾聽,才能準確、有效地接受“聽”的各種信息。
卡耐基說:“一雙靈巧的耳朵,勝過十張能說會道的嘴巴。”要告訴孩子,聲音真是世界上最奇妙的東西。風聲、雨聲、流水聲、笛聲、歌聲、人語聲……豐富多彩的聲音,使大自然充滿奇趣,使人與人得以溝通交往。通過引導,讓孩子喜歡聲音、留意聲音、傾聽聲音。
3、用遊戲訓練孩子的傾聽能力。
通過遊戲訓練孩子的傾聽能力,引起孩子的興趣。
一種良好的練習傾聽的遊戲就是“傳話法”。比如,媽媽可以向孩子說一段話或者講一個故事,要求孩子認真仔細地聽完,然後再把這段話或者這個故事講給爸爸聽,媽媽要聽聽孩子講得是否準確。或者,每個人各說出一段話傳給其他人,當最後一個人把話傳到發話人的時候,原話往往已經變得麵目全非了。通過這種遊戲我們可以訓練孩子的傾聽能力。
4、教會孩子如何提問。
孩子掌握了恰當的提問方式,可以幫助他把說話的機會留給他人。
對於不認識的同學,在交談的時候,兩人往往會以提問的方式進行,但是怎樣提問卻是有講究的。比如,孩子可以提一些開放式的問題,引導他人暢所欲言。比如,麵對新轉學來的同學,他可以這樣提問,“你是從什麼地方轉學過來的?”“你們那裏有沒有好玩的地方?”“你能不能談談你來這裏後的所見所聞?”這樣,對方就可能介紹一些提問者不太了解的事情。這種提問方式無疑是應該提倡的。
但是,應該提醒孩子注意,在提問的時候一定要避免涉及對方隱私和敏感的話題。
讓孩子自己交友。
孩子的交際能力是父母要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麵。身為父母,有責任指導孩子獲得更多的朋友,讓孩子學會自己交朋友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1、鼓勵孩子珍惜和發展友誼。
孩子們的爭吵是難免的。當孩子間發生了爭吵,成人要保持冷靜的態度,不要為此而禁止孩子之間的往來,要采取勸解的辦法加以疏導,切不可袒護一方;要幫助孩子多從自身尋找原因,如果是自己孩子錯了,要讓孩子主動去賠禮道歉,鼓勵孩子與夥伴和好;要教育孩子多關心幫助夥伴,當孩子的夥伴生病時,提醒孩子主動去關心探望;要讓孩子將自己心愛的東西與同伴分享。教育孩子尊重、體諒夥伴,交往中要不怕吃虧,不要處處占上風;還可鼓勵孩子進行一些有意義的互贈禮品活動,如自製一個小玩具送給好朋友,從而不斷發展孩子之間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