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當領導要有很強的協調能力(1)(2 / 3)

2、不要對孩子抱有過分期望。

有些孩子,要花費比別的孩子更多的精力去教會他與別人交往。例如,孩子可能不喜歡去參加聚會,因為人多的地方會使他感到焦慮不安。那麼就要尊重他,首先隻邀請一兩個朋友到家裏玩,然後慢慢地請來更多的人,並不斷擴大他的朋友圈,但不要對他施加壓力。

3、培養孩子交友的能力。

孩子和大人一樣,也需要有友誼的滋潤,否則這幼小稚嫩的花朵就會枯萎。建議家長不要阻止孩子與朋友的交往,應當加以鼓勵。

(1)語言鼓勵。

父母應明確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喜歡你結交合適的朋友”,使孩子認識到交友、擇友的意義,樂於接納別人。

(2)行動鼓勵。

孩子的同學、朋友來到家時,父母應熱情歡迎,並讓孩子自己做主招待朋友(吃飯、住宿這樣的事則必須得到家長的同意)。

(3)父母幫助。

對於不善於交友的孩子,父母要給予幫助,如讓孩子去參加夏令營,提供建立友誼的機會等。

(4)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這需要家長們互相加強聯係,多搞些家庭間的集體活動。應把集體活動設計得生動有趣,對孩子有吸引力,讓孩子在自然輕鬆的環境中參加進來。

(5)從培養興趣開始。

興趣是友誼的基礎,而擅長某種活動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並提供認識別人的機會。因為友誼建立在共同愛好的基礎上,父母可幫助孩子找到施展才能的機會,如足球隊、音樂班、繪畫班等,可讓孩子自己去選擇。

(6)要留有餘地。

孩子交友需要引導,但他們自己也需要做出一些決定。選擇朋友時,父母應給孩子留有選擇的餘地。父母都不希望孩子交上壞朋友,隻要沒有危險,最好讓孩子自己決定哪些友誼可行,哪些不可行。

(7)尊重個性差異。

並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很多的朋友,有的孩子有一兩個朋友就足夠了。

(8)傳授給孩子交往的技巧。

家長應教會孩子學會使用介紹用語、招呼用語、與同伴協商用語、道歉用語等。

4、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

現在的托兒所、幼兒園都有一種約束力,孩子在集體生活中,在教師和保育員的指導下,與同伴相處、交往,養成初步的群體意識、道德規範和親社會行為,進而在集體中陶冶情操,培養樂觀向上的性格,這有利於促進幼兒個體的社會化。

然而,處於幼兒園群體氛圍中的孩子,如果時時處處習慣於在一種既定的格式化的框架裏生活,必然會不斷強化其從眾心理和依賴思想,形成懦弱、依賴性強、謹小慎微的不良性格。可以設想,如果孩子沒有強烈的自主意識、堅強的意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是說缺乏健全的個性和人格,他們將來必定難以在社會競爭中立足並實現其自身的價值。

教育者要善於針對幼兒的興趣、愛好和個別差異來開展各項教育活動,不要強求完全一致。這樣,才能在實施集體教育的過程中既培養集體精神,又為兒童日後的個性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和諧父母和孩子的關係。

父母和子女所生長的背景以及教育程度不盡相同,因此,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差距,既然差距不能避免,為何不去適應彼此的差距,喜歡這樣的差距,然後接納差距呢?

所以當父母與青少年子女出現代溝時,應具備如下的看法:

1、代溝不是壞事,反而代表一種進步,隻有在進步的社會中才會有這種現象。

2、青少年在這段時期應完成的使命便是“建立自我”、“完善自我”。所以當子女和父母意見不同,表示他開始有一套自我的想法,隻要有道理,父母都應該幫助他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3、或許子女現在的意見與父母不同,但不表示永遠不相同,等到他成熟起來,或為人父母時,就會體會到你的苦心。

如果我們把“代溝”看成是一種良性的衝突,有助於親子之間的了解,則不失為增進彼此關係的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