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從小培養孩子的領導品德(2)(1 / 3)

“人無高低貴賤之分,隻有品德好壞之差。”父母對孩子人格的塑造的最終目的,是要把他們培養成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這價值首先取決於他的情感、思想和行動,對培養人類利益有多大的作用,這就要求孩子不光要有聰明智慧,還要尊重並遵守社會規範。

這些價值觀、社會規範包括:誠實、勇敢、自律、忠誠、可信、謙虛、禮讓、尊重他人、分享、無私、公正。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孩子們都在有意無意地接受這些價值觀的熏陶。

對於孩子價值觀的培養,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長期培養,點滴做起。

良好的品格,可以使一個人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用於正道,讓自己和他人同時受鼓舞和啟迪;不良品格則可能把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引上歧途,讓自己和他人同時陷痛苦和沉淪。所以,培養一個好品格,對人生至關重要。

專家們提出,21世紀的人應具備如下的品格特征,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這些特征包括:

第一,要善於與他人相處,要有互相合作精神。樂於與人交往,樂於接納別人,有著和諧的人際關係。

第二,能正確地認識現實,接受現實。對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都能妥善處理。

第三,熱愛生活,樂於工作和學習。

第四,能夠經常保持樂觀、愉快的主導心境。能夠微笑麵對生活。無論遇到高興的或悲傷的事情,他們都能很好地控製自己的情緒。

可是,有關研究卻發現,有相當數量的孩子身上有許多不良的品格特征。通常表現為不尊重長輩、任性、不合群、不容易與其他小朋友相處、缺乏友愛、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他人、粗暴、依賴性強,對困難、新的環境和陌生人表現出害怕、怯懦,喜歡聽表揚,經受不起挫折等等。如果這些不良的品格特征不能及時得到矯正,對於他們今後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所以,良好品格的塑造和不良品格的矯正應該從小做起。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前時期是品格初步形成的時期,雖然幼兒的品格特征還沒有定型,但這是他們未來品格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幼兒品格的形成與家庭環境、社會、學校(幼兒園)的教育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庭、社會、學校(幼兒園)都會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家庭作為孩子成長的搖籃,對孩子的教育和影響始終具有獨特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也是最基礎的教育。孩子來到這個世界最先接觸的人就是父母,父母以啟蒙教育的角色成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正是在父母的關懷和教育下,才開始認識自然、認識社會,特別是孩子最初的良好品格的形成、培養,都是家長教育的結果。

用講道理代替責備。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曾對父母的責罵是否對孩子成長有所影響進行過研究,他把父母責備孩子的不良態度分為下列幾種,並且舉出了一些會使孩子變壞的責備方式:

難聽的字眼:傻瓜、騙子、不中用的東西。

侮辱:你簡直是個飯桶!垃圾!廢物!非難:叫你不要做,你還是要做,真是不可救藥!壓製:不要強詞奪理,我不會聽你的狡辯!強迫:我說不行就不行!威脅:你再不學好,媽就不理你了!你就給我滾出去!央求:我求你不要再這樣做了,行吧?

賄賂:隻要你聽話,我就給你買一輛自行車。或者隻要你考到一百分,我就給你一百元。

挖苦:洗碗,你就打爛碗;真能幹,將來還要成大事哩!這種惡言惡語,強迫、威脅,甚至挖苦,都是一個年輕母親在氣急了的時候,恨鐵不成鋼的情況下,訓斥子女時常采用的方法。但是,它們通常也是最不能為孩子,尤其是有些反抗性或自尊心強的孩子所接受的。它們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隻會把事情弄僵,在不知不覺中給予孩子不良的影響。至於央求和用金錢來誘惑,更是隻會把孩子引上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