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注重孩子感恩能力的培養。
當一個人的感恩意識變成感恩行動時,必須具備一定的感恩能力。否則,一個人想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社會就成為一句空話。對孩子感恩能力的培養,就是要他們努力學習,掌握知識,實現個人價值和服務國家的統一。
生命的力量來自於感激。讓孩子學會感激吧!感激所有的關懷、所有的知識和智慧,感激身邊的世界,感激所有幫助過他們的人、支持過他們的人、鼓勵過他們的人、批評過他們的人……
讓孩子做一個感恩的人吧!用他們的愛,去關懷身邊的每個人,給每個人溫暖的笑容。
3、對孩子的感恩行為要及時給予鼓勵。
孩子的感恩不能僅僅局限在對父母的感激上,感恩應該是更廣泛的一種情感。孩子常常有意無意地會表現出一些感恩行為,例如,主動關心長輩的身體狀況,熱心幫助有困難的同學,積極參加學校和班級的公益活動等等,家長一定要給予及時鼓勵,決不能以學習任務重為由不予支持,要注意調動和保護好孩子萌發的樂善好施、助人為樂的感恩意識。
4、以感恩文化熏陶孩子。
感恩,自古以來就是一種美德。漢語中有“知恩圖報”、“投桃報李”、“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等詞語和不少感人肺腑的關於“感恩”的傳說故事。這些良好的道德文化,讓許許多多人受到過熏陶和感染,對培育人們的道德情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養育之恩是要用一生來回報的。可以給孩子講講烏鴉長大後,還返回來喂自己的父母,就像當初父母從外麵尋找食物喂自己一樣。鳥都能做到這一點,又何況是人。
要教孩子從小事做起,比如,主動幫助老師擦黑板、對師長有禮貌、尊重老師、關心理解父母、為父母分憂。著力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使他“吃水不忘打井人”,永不忘記別人的幫助之恩,不忘父母師長的養育教導之恩。對於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應該發自內心地感激,而不是表麵上做做樣子,更不能忘恩負義。
5、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
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也是很重要的,可根據孩子年齡,經常有意識地指導孩子做一些家務勞動,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與做事能力;同時,鼓勵和支持孩子積極參與社區服務活動。例如,開展小區環境衛生治理、安全防範宣傳以及訪問、幫助孤寡老人等公益性活動,要樂於助人,關心他人等等。從而在感受到為他人服務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的同時,體驗父母的辛勞,更加珍惜家庭的幸福生活。
感恩,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要懂得回報。周圍的人給了我們良好的生活環境,那麼我們也就應該回報周圍的人。感恩不是口號,而應體現在家庭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之中。比如不隨地拋紙屑,夜深人靜時不要把電視聲音開得太響等,這些都是對周圍人的一種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