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從小培養孩子的領導品德(2)(2 / 3)

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管教孩子,如果管得過於嚴厲,久了,孩子就成了唯命是從,成為缺乏主見的木頭人。沒有創新精神,老是被動,不能自力更生,更談不上創一番事業了。在競爭強烈的社會中,是無法適應競爭要求的。因此,要鬆緊適度,嚴而有格,嚴而有度。在重複出現的失誤、危害他人或造成不良影響以及對道德品質上的、帶有原則性的是非問題等要適當地管嚴些,但絕不是嚴厲、嚴酷、聲色俱厲。

斥責是父母在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常用的一種方法,這種斥責往往會給孩子的發展帶來負麵影響。

1、傷害孩子自尊心。

斥責的語言往往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在父母一次次的斥責聲中,孩子會漸漸習慣這些詞語,從而變得麻木不仁,缺乏自尊心。這正如有人指出的:“那些被認為沒有自尊心的孩子,是外界沒有給他們提供使自尊心理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他們的自尊心是殘缺的,病態的,他們是斥責教育的受害者。”

2、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斥責易造成孩子與父母的對立情緒,孩子即使明知自己錯了,也由於嚴重的情感障礙而拒絕承認錯誤。

3、影響孩子獨立性的發展。

在父母看來,斥責孩子是為了管教孩子,而管教孩子就是為了讓孩子聽話。因此,經常強迫孩子照父母的話去做,否則,就開始聲討。這很容易使孩子變得被動,依賴,遇事隻會等待大人的指令,不敢自行做出判斷,唯恐做錯事情遭到斥責,這不僅會影響孩子獨立性的發展,對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培養也極其不利。

4、削弱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

從表麵看,遭到斥責的孩子很快表示服從,似乎問題行到了解決。但事實上,孩子考慮的隻是斥責給自己帶來的痛苦體驗,而對自己的過錯行為本身卻很少自我反思,因此斥責反而會削弱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

為了避免斥責帶來的負麵效應,父母要盡量少用斥責,確有必要進行斥責時應注意以下三點:

1、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受斥責。

由於孩子年齡小,知識經驗少,能力有限,因此常常會惹出這樣那樣的事端來,父母應實事求是地加以評價,講講道理,同時應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引導他自我反省。

2、告訴孩子正確的做法。

斥責本身隻是一種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使孩子今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因此,父母在斥責孩子的同時還要耐心地教給孩子做事的方法。最好是暗示,讓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判斷,通過自己的努力加以改進。

3、尊重孩子的人格。

在大人眼裏,往往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殊不知孩子是正在成長中的人,他們對周圍的人和事會有自己的認知方式和情感傾向,也需要別人的理解和信任。我們隻有尊重孩子,用科學民主的方法對待他們,才能把他們培養成有高度自尊心和責任感的人。因此,斥責孩子時一定要注意場合和分寸,切莫在大庭廣眾之下訓斥孩子,也不要說粗魯、譏諷孩子的話。

讓孩子學會感恩。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前提。感恩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目的就是要培育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社會公德和家庭美德,使其成為有事業心、有責任感的合格公民。家長在培育孩子的感恩意識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家長要為孩子作出表率。

俗話說,言教不如身教。要想讓孩子學會感恩,父母的榜樣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做父母的,平時無論工作有多忙、多累,都別忘了在假期帶上孩子去看望雙方的老人;春暖花開時帶上孩子一起陪老人去公園賞花觀景;過年過節、老人生日時,和孩子一起為老人選購禮物;朋友送來的好吃的東西先給老人留出一份等等。用你對長輩關愛的言行來不知不覺地慢慢影響、感染孩子,使之能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心靈。同時,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子女間要相互尊重、關愛和體貼,既要共同承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又要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相互間要多用“行”、“謝謝”、“對不起”等語言。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這種態度和行為,對自己的孩子會起到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