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進行品德和情操教育,培養孩子的人格魅力,在培養孩子的領導力的工作中不容忽視。
讓孩子擁有愛心。
美國總統林肯5歲時已是一個很勤快的孩子,成了父母的好幫手,凡是提水、劈柴乃至下地鋤草都逐漸駕輕就熟,帶個口信、跑個腿更是不在話下。
林肯的母親南希是一個性格善良、甚至有些羞澀的婦女,她在決定事情時由於膽小,通常是不采取主動的,但是在林肯5歲時,她突然變得膽大起來。
“孩子必須上學。”她說。
林肯的父親托馬斯開始反對:“讀書對於像我們這樣的人家是無關緊要的。另外,你需要他們在家幫忙,他們很快就是個好幫手。”
在善良的母親的堅持下,姐弟倆都進入學校學習。
童年的林肯,常常會因遇到了什麼奇事或聽到了什麼奇談而興奮得兩眼發光:“媽,你有沒有發現這條小黃狗在路邊叫得可憐,它有隻腿斷了。爸說,我們可以用木塊把它固定起來。我叫它哈尼。爸說如果你同意的話我可以把它喂養起來。”
善良、正直、富有同情心的南希從兒子的言行裏由衷地感到了欣慰。
一次,小林肯拉著母親的袖子,天真地問:“媽,什麼樣是解放?它是什麼意思?”
南希屏住了氣,用目光注視著兒子:“解放,意思就是自由。你知道自由是什麼意思嗎?那就是一個人屬於自己而不像奴隸一樣屬於別人。”
孩子嚴肅地點點頭。
“這是每個人應當有的權利,不管是什麼膚色。這一點一定不要忘了。”
南希心裏輕鬆了。雖然她無法確知這番話對這個幼小孩子能產生什麼影響,後來的曆史卻證明,她的這番話對於這個孩子心靈的震動是無法形容的,足以影響一個國家的進程。
正是南希對小林肯的品質教育,使他長大後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
那麼,家長應該怎樣來培養孩子的愛心呢?
1、給孩子做個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也是最有效的。家長的舉手投足,都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要讓孩子有愛心,家長就要做出有愛心的行動,有什麼會比言傳身教更有說服力呢?
平時在家裏,如果家長做到給長輩倒茶、盛飯、搬凳子;逢年過節給長輩買東西、送禮物,還請孩子參謀該送什麼禮物……如果家長做到關心孩子,對孩子說話總是溫和、體貼,還常常與孩子進行情感的交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和表揚,讓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如果家長做到夫妻間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在給孩子買禮物的同時,總不忘給愛人也買一份;吃東西的時候,不忘提醒孩子給爸爸或媽媽留一份……如果家長平時做到這些,相信孩子也會受到感染,從而學會去關愛他人。
2、進行移情訓練。
愛心培養還需要進行移情訓練,可以讓孩子把自己痛苦狀態時的感受與別人在同樣情境下的體驗加以對比,體會別人的心情,這樣可以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體諒別人。
例如,看到別的小朋友摔倒了,可以啟發自己的孩子說:“如果是你摔倒了,是不是感覺很疼?小弟弟一定很難受,我們快去扶起他。”這樣,孩子的愛心不知不覺就培養起來了。
3、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同情他人,是愛心的一種具體體現。孩子如果缺乏同情心,隻會關心自己,隻顧自己的快樂,而無視別人的痛苦,甚至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這種孩子是很可怕的;而有同情心的孩子往往比較會關愛他人。因此,父母要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