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親戚、朋友等陌生的環境睡覺,在睡覺之前父母要盡量讓孩子感到安心,否則他們往往會由於害怕陌生環境而不能很快入睡。在陌生的環境下,很多孩子到了睡覺的時間而不睡覺,是因為他們感到害怕。如果是這樣,父母要想辦法搞清孩子害怕和擔心的原因,讓孩子把這些原因都講出來。父母要一一地幫助孩子解釋,這樣就可以減輕他們的焦慮了。
這在一兩歲的孩子身上最容易發生。
小孩子,特別是剛剛學走路、還不懂事的孩子,往往在不太熟悉的環境中時會感到害怕。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常常喜歡從某種固定的程序或者從某種物品中獲得安全感。這些東西父母必須經過細心地觀察和體會才會發現。例如,有的孩子睡覺前必須做某件事,例如一定要把某種玩具放在床上等。父母們不要取笑孩子的這些行為,也不要無端地加以限製。可能有的父母認為這是不健康的“戀物”行為,其實沒有必要這樣擔心。因為擺上某些熟悉的玩具這種習慣使陌生環境變得相對“熟悉”一些,可以幫助孩子安安心心地離開父母進入夢鄉。
4、養成習慣,讓孩子按時睡覺。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經曆:孩子“無故”不願睡覺。
孩子不願睡覺有許多原因,比如說“怕黑”,擔心自己不能準時醒過來,害怕一個人睡覺,喜歡玩或看電視,想讓媽媽在身邊關照自己等。然而,讓每個孩子學會按時上床睡覺,是一個家庭必須做到的事情之一。父母如果不想讓家裏亂作一團,就不能讓孩子在這件事上有選擇的餘地。如果父母在這個事情上讓孩子自由選擇,就等於父母在這件事情上自動放棄了安排孩子的權利。
按一般情況看,孩子是肯定不會馬上就上床睡覺的。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按時上床睡覺,總是利用一些辦法,比如“數數”,允許讓孩子再多呆“一會兒”。但是,這樣的父母常常會遇到孩子不上床睡覺的麻煩。父母哪怕稍稍鬆一點口,機靈的孩子也會“乘虛而入”,“故意”拖延上床。事實證明,父母讓孩子按時睡覺成為了發生在父母希望休息時的一場與孩子的“戰鬥”。
讓孩子學會珍惜時間。
每一個人出生時,上蒼賜予他們最好的禮物就是時間。不論對窮人還是富人,這份禮物是如此公平:一天24小時,每一個人都用它投資,來經營自己的生命。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最大區別就在於怎樣利用時間。”
珍惜生命的人,從來不浪費時間。他們把點點滴滴的時間都看成是浪費不起的珍貴財富,把人的腦力和體力看成是上蒼賜予的珍貴禮物,它們如此神聖,絕不能胡亂地浪費掉。常聽人們說:“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知識”……這些都恰當表達了時間觀念的重大意義。貝爾在研製電話時,另一個叫格雷的人也在研究。兩人同時取得突破,但貝爾在專利局贏了—比格雷早了兩個鍾頭。當然,他們兩人當時是不知道對方的,但貝爾就因為這120分鍾而一舉成名,譽滿天下,並獲得了巨大財富。
每一個人都沒有理由不嚴格地遵守時間,而對於正在學習的孩子來說,能否安排好時間,與他的學習效率有很大的聯係。那些不珍惜時間或安排時間不合理的孩子,往往缺少自我控製的能力,缺乏不斷前進的動力。父母在早期教育中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就等於給了孩子知識、力量、聰明和美好的開端。因為善於利用自己時間的人,是最能出成績的人,將會獲得高效率的辦事結果,其人生也會因此而改變。
父母有責任幫助不會合理安排利用時間的孩子養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1、養成孩子作息的規律。
孩子一般體會不到時間的規律性,父母一定要堅持讓孩子養成有規律的作息習慣。良好的作息習慣是養成時間觀念的前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製定作息時間表,什麼時間起床,洗漱要多長時間,吃早餐要多少時間,放學後先做什麼,然後做什麼,幾點睡覺等,都可以讓孩子做出合理的安排。隻有把作息時間固定下來,形成習慣,孩子才能對時間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才能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
在孩子的作息時間中,學習時間一定要固定下來。父母應該事先與孩子商量好做作業的時間、中間休息的時間,然後按規定進行。規定孩子在一定的時間內必須學習,會使孩子具有一定的緊迫感,集中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在孩子高質量、高效率地提前完成學習任務時,父母千萬不可以再追加作業,這樣會造成孩子的反感,從而對學習感到厭煩。正確的做法是表揚孩子的高質量學習,並獎勵孩子一定的時間來休息和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