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學習能力是領導的必備能力(3)(1 / 3)

(2)每天念書給孩子聽。不論孩子多大,他都可以和家長一起享受讀書的樂趣。幾個月大的孩子雖然還聽不懂家長念的是什麼,可是他能從家長柔和的讀書聲裏體會到讀書帶來的安慰。除了父母之外,家裏的親友和孩子的保姆也都可以念書給孩子聽。孩子上小學以後,雖然可以自己讀書了,但是如果每天仍能有一段時間和父母一起讀書,這種溫馨的體驗對孩子來講還是很難忘的。

(3)將書擺放在孩子能拿得到的地方。家裏的每個房間最好都要有書,讓孩子隨手就可以拿到。逢年過節,當有親友要送孩子禮物時,可以讓他們將書作為給孩子的禮物。

3、發現孩子的興趣點。

要培養孩子的廣泛興趣,鼓勵孩子接觸多方麵的事物,從而獲得“廣博的知識”。在廣搏知識的基礎上,注意發現孩子的特殊愛好,使其在某一方麵有所專長。當孩子作出選擇後,要鼓勵他保持恒心,不使他半途而廢、一事無成。

如果孩子對讀書並無興趣,可以試著以他的其他興趣為橋梁,把他的興趣引向書本。例如,讓他看一些與他的嗜好、所喜歡的運動有關的或關於某個有個性的人物的書籍。如果孩子的興趣很罕見,也不要失望,書籍五花八門,什麼都有,隻要下工夫,就能找到合適的書籍。

4、因人施教。

根據教育心理學家的建議,對不同智商的孩子,興趣培養也應不同。

對智商一般的兒童,不宜提出過高的要求,應隨時注意並盡力幫助其克服畏難情緒,增強自信心,養成迎難而上的習慣。

對智商較高的兒童,應適當增加其學習的難度與強度,經常肯定與鼓勵他們取得的進步,激發他們向更高台階邁進的濃厚興趣。

對智商低的兒童,要提出符合實際的要求,利用其好強心理,發掘孩子對某一學科的“興奮點”,並以此作為突破口,使其學習成績接近或超過智商較高的同學,從而克服自卑心理,培養其學習興趣。

和孩子一起讀書。

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歡讀書,家長不妨采用和孩子一起讀書的方法來增強孩子的讀書興趣。和孩子一起讀書時,首先要考慮的是孩子的興趣,此外還要考慮到孩子的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書裏麵的插圖也要盡量大而色彩鮮明。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因此文章不要太長,最好能一次讀完。許多孩子都喜歡一遍一遍地聽同一個故事,家長要盡量尊重孩子這個習慣。

孩子常常會主動向家長提出要求,要爸爸媽媽講一個故事,這個時候往往是和孩子一起讀書的最好時機。此外,每天也可以安排一些固定的讀書時間,比如午睡前和晚上睡覺前這兩段時間就很好。平時和孩子一起外出時,也可以在孩子的小車裏或背包裏放一本書,遇到排隊和需要等候的情況,拿出書來讀一讀,可以讓這段等候的時光很快地過去。

給孩子讀書時,要大聲。有些家長不太好意思大聲給孩子念書,怕自己會念錯;其實大可不必這樣想,孩子是不會在意父母是否會念錯的。如果念的時候能放慢速度,再加上麵部表情和一些表現聲音的象聲詞,那就更好了。家長還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插圖中的細節;當故事進入高潮時,還可以故意停下來,問孩子一些問題,例如“小貓為什麼跑了呀”等,以提高孩子閱讀的興趣。

經常和父母一起讀書的孩子,語言能力和記憶力都發展得很快。也許用不了多久,你的孩子就會對你說,他要自己給你“念”書了。麵對這種情況,作為父母,除了高興之外,心理上還要做以下的準備:

一是先易後難。鼓勵孩子先從簡單的、他早已熟悉的書讀起。每次孩子自己讀完一個故事的時候,父母要及時肯定孩子,以增強孩子繼續閱讀的信心。

二是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保持孩子讀書的興趣是最重要的。在孩子“卡殼”、講不下去的時候,家長不妨從插圖中或上下文中幫助孩子尋找線索,給孩子一些提示。隻要孩子能讀懂故事的大意,個別地方講錯並沒有太大的關係。父母不要急於批評孩子,即使在糾正孩子錯誤的時候,也要采取耐心和鼓勵的方式,盡量讓和孩子一起讀書的這段時光充滿快樂,要避免生硬的“上課”。

日本的“母子一同教育”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日本早期教育學家根本進先生提出了“母子一同教育”法。母子一同教育就是母子一同去做某件事,如母子一同看電視,母子一同繪畫。根本進先生親任指導老師,舉辦畫展,他采取“發給母子同樣題材,讓他們各自作畫”的獨特指導方式,這樣做克服了孩子依賴母親的習慣,避免了將來由於母親不在身旁,孩子什麼也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