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充分保障孩子的睡眠時間。
有的孩子不能在課堂上認真聽講,原因之一是由於過度疲勞;有的孩子因為貪玩而導致作業花費時間過長,進而影響了正常的休息。孩子缺少足夠的睡眠與休息,自然影響到次日的正常學習。根據科學機構的研究,人長期睡眠不足,就會造成腦供氧缺乏,損傷腦細胞,使腦功能下降。中學生要保證每天9小時的睡眠時間,小學生要保證每天10小時的睡眠時間。孩子如果睡眠不足,抵抗力會下降,學習成績會受到很大影響。父母要認識到睡眠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的重要性,不能任意剝奪孩子的睡眠時間。讓孩子養成定時睡覺的好習慣,是幫助孩子學習取得好成績的重要“法寶”之一。
3、積極與老師配合。
教育孩子是學校和家庭的共同責任。家長要及時了解孩子上課能不能認真聽講、注意力是否集中,並經常與老師保持聯係。如果發現問題就趕快采取措施,消除各種幹擾,使孩子能在課堂上快樂地聽講。
讓孩子多提問題。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一生從沒有停止過問“為什麼”。他雖然沒有將自己所問的問題都找到答案,然而他所得出來的答案的數量卻是非常多的。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見一個多日不見的好朋友,發現這位朋友手指的一個關節腫起來了。
“哎呀,你的手指怎麼腫成這樣呢?”愛迪生關切地問。
“連我都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朋友苦笑著說。
“連你都不知道?那你沒有去看醫生嗎?”
“我看了好多醫生,都沒有說出一個準確的原因。不過,有超過半數的醫生說這是痛風症。”
“痛風症?那麼什麼是痛風症?”愛迪生進一步問。
“他們告訴我說這是尿酸淤積在骨節裏造成的。”
“既然如此,他們為什麼不從你的骨節裏取出尿酸來呢?”
“他們不知道怎麼取。”他的朋友回答說。
“為什麼他們會不知道怎麼取出來呢?”愛迪生很生氣地問。
“因為尿酸是不能溶解的。”
“我不相信。”愛迪生回答道。
與朋友分別後,愛迪生急忙回到實驗室,立刻開始試驗尿酸到底能不能溶解。他排好一列試管,每隻管裏都放入1/3不同的化學試劑。每種試劑中都放入幾顆尿酸結晶顆粒。幾天之後,他看見有兩種液體中的尿酸已經溶化了。於是,這位大發明家就有了新的發明問世。這個發明也很快得到實際應用,現在這兩種液體中的一種已普遍應用於醫治痛風症了。
任何人在學習的過程中,重要的不是能否得出正確的答案,關鍵是要保持一種懷疑的精神,保持強烈的好奇心。
好問是一種好習慣,是孩子追求知識的開始。古今中外的科學家和所有取得了不凡成就的人,他們的學識多是從“問”開始的。俗話說,學問學問,一半學一半問。就是這個道理。實際上,孩子這種好奇好問的天性說到底就是一種渴求知識欲望的“幼芽”,且這株幼芽是十分嬌嫩和脆弱的。如果家長能精心保護、耐心教育、科學地為之“施肥澆水”,“鋤草滅蟲”,就會呈現出勃勃生機;如果保護不當,就會使之遭到摧殘,甚至被扼殺,這會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創造性的形成。
因此,家長在培養孩子讀書習慣時,一定要尊重和保護孩子的好問的天性。在這方麵,家長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允許孩子探索。
孩子都有刨根問底的天性,不止是親口問大人問題,有時還把不知道原理的器具拿來親手試驗一下(如拆東西)。家中如果有貴重東西,要盡量放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如果他看到給拆了,千萬不要責備他,否則對孩子的好奇心是致命的打擊。
2、主動向孩子提問。
我們除了盡量滿足孩子的各種提問外,還要主動地、經常地向孩子提出一些問題,引導孩子觀察事物,發現問題,激發他的質疑興趣和欲望。向孩子提出問題時,要符合他的年齡特點和知識範圍,如果問題提得過難或過易,都會挫傷孩子思考的積極性。當孩子圓滿地回答了家長提出的一個個問題時,他會感受到獲得成功的喜悅。
3、換位思考。
尊重和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其訣竅還在於家長要有一顆童心,要學會換位思考。家長對孩子的好奇心不能理解,甚至不耐煩,是因為孩子問的問題大人早就知道了。站在大人的角度,沒什麼可問的。正如作家桑姆·金麗所說:“我們的眼睛變得隻盯著追求的目標,以至於對眼前的玫瑰花也不驚奇。”因此要解決的問題是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允許他提問,而不應壓製和打擊。